积雪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系数确定方法
积雪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系数确定方法
积雪分布是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本文将探讨积雪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系数的确定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积雪分布的影响因素
南起云南省的玉龙山,北抵阿尔泰山,东自四川省的雪宝顶,西达帕米尔高原,永久积雪呈散点状分布,面积达5.65万平方千米。那里积雪长年不化,变质成冰,成为现代冰川赖以生存的物质补给来源。我国稳定积雪区达420万平方千米,包括:青藏高原地区(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除外),面积230万平方千米。
积雪深度一般有5075厘米,最深可达230厘米。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面积140万平方千米。积雪深度有50~75厘米,最深可达100厘米。北疆和天山地区,面积50万平方千米。积雪深度也有50~75厘米,部分山地在75厘米以上。此外,秦岭、贺兰山、六盘山、五台山、峨眉山等也有零星分布。我国不稳定积雪区面积较大,达480万平方千米,南界位于北纬24°25°一带,大致在保山、昆明、柳州、连平、梅县、龙岩、福州一线。积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主要包括辽河流域至秦岭、大别山之间广大地区。非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包括秦岭、大别山以南积雪区,以及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积雪分布系数怎么确定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是屋面水平投影面积上的雪荷载(SK)与基本雪压(S0)的比值,实际上是将地面基本雪压换算为屋面雪荷载的换算系数。这个系数与屋面的坡度、朝向、风力等有关。一般而言,积雪深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风吹雪的影响以及雪的滑移。当屋面坡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积雪可能会在屋面上产生滑移或滑落,坡度越大,滑落的雪越多。此外,屋面的温度也会影响积雪,屋面散发的热量可能会融化积雪。
在具体应用中,积雪分布系数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实际的气候条件和降雪情况。例如,在全球气候持续恶化和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尤其是当降雪量大大超出历史最高水平时,需要对屋面积雪分布系数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分析雪灾中降雪分布不均匀对轻钢结构的影响,并结合规范中不同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的实际雪压分析,可以找出现有规范中的不合理之处,并根据实际的降雪量和降雪分布情况,对原有的积雪分布系数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不同地区的积雪情况和屋面形式也会影响积雪分布系数的确定。例如,川西、滇北山区由于海拔高、温度低、湿度大,降雪较多而不易融化。相比之下,华北及西北大部地区,由于水汽不足、降水量较少,雪压也相应较小。设计建筑结构及屋面的承重构件时,应根据具体的屋面形式和气候条件,采用相应的积雪分布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