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香港设计师巧手改造河南地坑院,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香港设计师巧手改造河南地坑院,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409/22/AP66ef6432e4b0519806a788ca.html

地坑院,这种被誉为“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传统民居形式,已有上千年历史。在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君翰及其团队的改造下,这座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的地坑院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向下开挖,凿壁而建,远望去只觉地上平坦开阔,拾级而下,才发现另有乾坤,这便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又被称作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建造历史距今已有上千年,如今,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的一处地坑院内,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营造技艺正在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君翰及其团队所带来的现代建筑理念和技术相互碰撞、交融,迸发出新的活力,释放出大价值。

走进这座地坑院,院内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完成。粗略看去,似乎与传统地坑院没什么不同,都是将一个向下开挖出的方形土坑作院落,沿壁开凿出窑洞供人生活居住。然而,沿着台阶步入院中才发现,整座院子较之传统院落更加通透、明亮,院内微风习习,凉爽宜人。

通通风明亮添绿意

在林君翰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进入院内的台阶一改窄小幽深,变得宽敞明亮。穿过窑洞,由港大专家Lidia Ratoi设计,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现场施工建造的花坛接连环绕了整个院子,花坛层叠堆砌,坛内郁郁葱葱,让人眼前一亮。“大家可以随意坐在院内,也能给院子增添立体绿意。”林君翰曾介绍道。

花坛对面,明暗交错,树影绰绰,一处可容纳近百人的砖穹顶大厅最是独特。该大厅的建造采用了当地传统的箍窑手艺,即通过刨土、加箍、砌砖、抹灰等步骤建造窑洞,从脚柱开始向上延伸堆砌砖块,最终在顶部交汇形成交叉拱。交叉拱让三间窑洞相互连通,大殿两侧又别出心裁地各开了两个天窗,在增强地坑院的公共活动功能的同时解决了传统窑洞潮湿、阴暗、通风差的问题。“窑洞里面明显感觉亮堂了,夏天也不会潮了。”地坑院的主人朱麟欣喜地介绍着地坑院的变化。

两年前,陕州区因为水灾导致许多地坑院面临倒塌的危机,远在香港的林君翰从网上获知信息后决定前往此地修缮窑洞,也因此结识了从事乡村旅游的朱麟。在得知一些窑洞因为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导致坍塌后,林君翰教授有了改造地坑院的想法。于是,2023年,在香港大学明德工程计划的资助下,林君翰教授及其团队以朱麟自家的老地坑院为改造对象,开始为传统地坑院注入现代元素。

“我们希望,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既能解决旧问题,也能加入现代生活元素,让居住更加舒适,也更有活力。”不把外面的想法带进来,是林君翰的 设计初衷。在改造地坑院之前,他去了50多次三门峡,反复与朱麟一家、当地的建筑老师傅、村民沟通。从图纸设计到施工,林君翰想要在保护当地传统、尊重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改善现在的生活,发挥出设计的“增值”价值。

一半新式 一半传统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座地坑院尽显传统与现代的巧思,“一半新式,一半传统”的变化也让朱麟感慨不已:“我们跟林教授合作的最大感受就是给我们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她表示,地坑院改造后得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都慕名而来。传承千年的地坑院正在现代元素的加持下展现出新风貌。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君翰(右二)及其团队。

多年来,林君翰及其团队一起在内地改造多所乡村建筑、学校、医院和桥梁,陕州区地坑院并非首例。西北窑洞、南方木屋、福建土楼……林君翰通过改造乡村建筑的方式,传承乡村的人文历史,拉近乡村与现代城市的距离。

在福建龙岩适中镇蓝田村的土楼镇春楼中,林君翰以院中一口井的位置,修建了一座通天木塔。围绕着中心的粗柱子,螺旋上升的楼梯延伸出坡道,与土楼二、三、四环廊相连。到了塔的上层,每一级台阶都做得更高一些,引导大家可以在楼梯上坐下、环顾欣赏围绕自己的土楼。林君翰在不改变土楼原本结构的情况下,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彻底打破了土楼给人留下的封闭印象。

林君翰与他的团队认为,真正好的建筑要配合生活一起,然后生活改变,房子也会跟着改变,与生活配合好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好建筑。在林君翰看来,每一个农村项目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地质地貌等具体情况,需要与村民建立信任,需要花时间了解他们如何生活。林君翰说:“目前,农村项目改造缺少资金,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投资者,也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农村建设。”

返乡创业 | 用崭新视觉 续写古老文化

朱麟,一位土生土长的三门峡姑娘,从小在张汴乡西王村的地坑院中长大,由于不愿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加之对地坑院文化的热爱,她毅然辞掉了稳定的工作,踏上了返乡创业的道路。三门峡的地坑院文化源远流长,却鲜为人知。朱麟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她把眼光放到了短视频领域,深入研究地坑院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民俗风情,发布关于地坑院的短视频,带领众多网友认识并了解地坑院,在不断坚持下朱麟积累了一批“铁粉”,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博主。朱麟还积极对地坑院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她引入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理念,打造出一个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小院。

在朱麟的努力宣传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曾经冷清的乡村逐渐热闹起来,当地村民也纷纷抓住机遇,开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相关产业,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朱麟的创业行动不仅为家乡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更让地坑院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未来,朱麟充满信心:“和香港大学合作的地坑院,是我经营的重心所在,很有信心将这里经营好。”朱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年轻人拼搏与担当,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原文来自大公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