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阿秋喇嘛:揭秘藏传佛教密宗,读懂这句教言比赚一个亿更富有
法王阿秋喇嘛:揭秘藏传佛教密宗,读懂这句教言比赚一个亿更富有
公元7世纪的西藏,藏传佛教横空出世。然而,这种宗教体系并非一夜之间完成,而是历经了佛教密宗传入、苯教文化吸收,再到藏密定型的复杂过程。密宗,以其神秘的仪轨、即身成佛的修持方式,成为人们心中的传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融入了巫术化色彩的佛教流派,也引发了巨大争议:血祭、男女双修是否违背了佛教的清净原则?更令人深思的是,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神秘修持能否继续占据信仰的一席之地?
西藏高原的历史,总是伴随着宗教和传说。在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上,佛教曾两次播撒信仰的种子。
第一次是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两位公主的和亲带来了佛经和佛像;第二次则是在灭佛百年之后,由阿底峡尊者重新开启。这其中,莲花生大士以惊人的“神通”和独特的密宗教义,引发了最深远的影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密宗到底是不是佛教?
它以苯教为底色,加入巫术、咒法甚至血祭的神秘仪轨,这些内容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相抵触,因而备受质疑。
更离奇的是,藏密的修行方式常常被冠以“即身成佛”之名,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有男女双修的仪式,甚至融入了降妖驱魔的巫术,这一切令外界困惑又惊叹:藏密真的是释迦牟尼的教法吗?
藏密的历史离不开莲花生大士这个名字。这位密宗大师在8世纪末被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请入藏地,以期解决佛法受阻的困境。
据传,当时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以巫术为核心,信仰山神河妖,驭使鬼灵。而佛教初传西藏时,三藏经卷无人问津,僧侣讲经无果,整个佛教几乎被排斥在外。
这时,莲花生带着密宗的仪轨出现了。他不用说教,而是展现神通:挥动法器召唤雷电,诵念咒语镇压山妖。
莲花生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超自然能力。他开创的密宗,不是单纯的佛教经典传承,而是一套结合苯教巫术与印度密教仪轨的独特系统。
历史进入9世纪,吐蕃的宗教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末代赞普朗达玛发动了一场彻底的灭佛运动:僧侣被驱逐,寺庙被摧毁,佛经被焚烧。而密宗,则以一种近乎“隐形”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苯教擅长使用替身祭祀、血祭等仪轨,强调神灵驱使和降妖伏魔的力量,而这些正是莲花生时期密宗引入的特色之一。灭佛期间,为了不被彻底清除,密宗以苯教的形式继续传播,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密苯一体化”。
密苯融合后,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仪式,这些仪式要求修行者塑造一个稻草人形状的替身,焚烧时念诵咒语,将自身的罪业与疾病“转移”到替身上。朗达玛灭佛后的百年,藏密的巫术化达到顶峰,甚至出现了以血祭为核心的苯教反攻。
然而,藏密的生存也离不开神秘化的力量。传说中,某些高僧以“虹化”方式示寂,即身躯化为光尘,留下一片彩虹。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修行大成的标志,是“即身成佛”的终极体现。
传说,莲花生大士曾在桑耶寺传授一种被称为“息灭业障”的密法,需要修行者单独进入山洞,摆放多玛供品,用血液涂抹坛城。这种密法的核心是将自身的业障转移给替身物,进而达成身心的净化。
有趣的是,这个“替身”不一定是一个物体,它可以是一只动物,甚至是一个想象中的幻影。修行者需要完全相信替身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复杂的仪式化“驱逐”。
但问题在于,仪式完成后,许多修行者并未感到轻松,反而产生幻觉或极度的疲惫,仿佛自己成了替身的一部分。
一位修行者的记述广为流传。他在仪式过程中,突然看到替身化作一只巨大的黑鹰,振翅而飞,带着愤怒的目光直冲天际。
他惊恐地发现,黑鹰在飞向远方时,发出一声刺耳的啸叫,仿佛在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