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生息之地:一部展现中国乡村变迁的电影佳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生息之地:一部展现中国乡村变迁的电影佳作

引用
搜狗百科
1.
https://baike.sogou.com/v224638610.htm

《生息之地》是由姚晨、徐春萍监制,霍猛编剧并执导,汪尚、张楚文、张彦荣主演的剧情片,于2025年2月14日在德国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该片以1991年河南周口霸王台村为背景,讲述了10岁男孩徐闯在姥姥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与土地的关系。影片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最佳导演,并在多个电影节上获奖,展现了中国当代电影的艺术成就。

基本信息

《生息之地》是由姚晨、徐春萍监制,霍猛编剧并执导,汪尚、张楚文、张彦荣主演的剧情片,于2025年2月14日在德国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

该片讲述了在1991年河南周口的霸王台村,10岁的徐闯因父母工作原因被寄居在乡下姥姥家,他经历了家族中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在岁月静流之中感受着亲人之间隐忍又浓烈的情感,而那一年的乡村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的故事。

德国时间2025年1月22日,该片入围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

中文名
生息之地
编剧
霍猛
主演
汪尚、张楚文、张彦荣
别名
大地之子
类型
剧情
导演
霍猛
上映日期
2025年2月14日(德国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外文名
The Wind is Unstoppable、Living The Land
片长
130分钟
对白语言
河南方言

剧情简介

1991年,在河南周口的霸王台村。10岁的徐闯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被进城务工的父母留在了乡下老家,在姥姥家生活。作为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他得到了家族里所有人的宠爱:未出嫁的小姨就像他的半个妈妈,陪他读书作业,替尿床的他保守秘密,拿来更换的贴身衣裤;二堂哥赖宝是他最好的玩伴,总被长辈教育着把好东西都谦让给成绩更好的徐闯;太奶奶心疼他,攒下的糖总是留给他吃;堂舅和堂舅妈,甚至把剩下的好麦子都留给他带去上学抵学费,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勒令回家。

但徐闯懵懂地知道,生活并没有那么美好。李家守着一亩三分田苦苦耕耘,秋收时却常被一场雨打回贫穷的原形。广播里播报着国际新闻,科威特爆发战争、内蒙古迎来世界首个试管小羊、埃塞俄比亚政权倒台,全球化轰轰烈烈,每一个地区都无可挽回地向世纪末前进。但霸王台村确是另一幅恒定模样,热热闹闹的农民们一人一句闲言碎语,似乎又天下太平、无事发生。全是丧葬嫁娶、生老病死这样的人生大事,像水流过一样迅疾发生、稀松平常。

上映时间

上映日期
电影节
2025年2月14日
德国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制作发行

出品公司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凤凰传奇影业有限公司、浮光静影(佛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坏兔子(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公司
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河南静思居影视工作室、北京白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制作公司
上海电影制作厂有限公司、浮光静影(佛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荣誉记录

时间
颁奖方
奖项
获奖方
备注
2025年2月23日
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最佳导演
霍猛
获奖
2025年1月22日
主竞赛单元金熊奖
《生息之地》
入围
2024年12月
亚欧青年影展
元年WIP单元佳作奖
《生息之地》
获奖
MOREVFX视效奖
《生息之地》
2023年11月4日
第5届金鸡电影创投大会
评委会优胜制作中项目
《生息之地》
获奖

创作背景

霍猛导演表示,几千年来,中国人和土地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的基本生活物资皆向土地求索而来。中国人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后,随着打工潮的大规模兴起,人与土地的旧有关系受到冲击,乡村生活的图景开始急速变换。电影《生息之地》便以此为背景,还原和重构一家人在变革时代的相处和相守。霍猛希望影片能触及到观众对于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抓住人和土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瞬间。

取景拍摄

影片开机前,主创团队数次到访豫东地区采风选景,最终选定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酂城镇、陈官庄乡等地作为主要取景地。创作人员在原本村落的基础上修缮、搭建置景地,构建出故事中四代人生活起居和日常劳作的环境。

整个创作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电影内部时间也是一年的春夏秋冬。在拍摄时,全片都使用河南方言对白,力求最大程度还原20世纪90年代的河南乡村生活。

影片进程

2025年2月13日,ARP宣布获得该片的法国发行权,于2月14日在柏林首映。

影片宣传

时间
内容
2025年2月13日
该片发布首支片段、发布剧照

影片评价

比起导演霍猛的前作《过昭关》,同样是以儿童的视角关注乡土中国,《生息之地》无疑展露了霍猛的成长、成熟和野心。导演在技术运用和调度手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影片开始的两场葬礼戏、末尾的婚礼戏,都展现了他掌控大场面和群戏的能力。丰富的画外声给叙事更增添层次,令人身临其境。不难看出,霍猛大概是怀着对家乡和童年极大的深情,在造景美术上重现了一个真实的20世纪90年代的河南农村,让许多有相似生活体验的中国观众,甚至获得近乎观看纪录片一般的观影体验。

影片故事的跨度很大,霍猛的团队忠实地呈现了土地和人物在不同节气中的风貌、生活状态,让电影中的故事时间更有实感,践行了某种美学的深描。影片着力于刻画人在土地上的劳作嬉戏,但对于被市场经济、全球化逐步掏空的农村只有某种空泛的同情,怀着距离、浅尝辄止地论述。许多历史事件被语焉不详地模糊处理,为诠释留下了大量暧昧空间,却无法在当下给人更多关注现实的勇气,只能沦为镶边的元素。

同样是寄托于儿童的视角切入叙事、从家族史的体量辐射社会,许多观众将该片和杨德昌的《一一》相提并论。但从电影艺术手法上来说,《生息之地》却又显得较为保守。片中零星超现实的梦境、童言童语的犀利穿透、愚人和动物的无辜死亡等等,似乎是一套固定搭配的组合拳,将某种浪漫化的美学处理形成作业指导书,只要完整使出来便扁平地构成了影片的艺术性,凝结为让选片人无法拒绝的东亚秘方。只是过于碎片化、简化的历史背景信息处理,更让整部影片失去了语境支撑,对于中国以外更广阔的观众群体来说,变成了一部欣赏成本过高的作品(1905电影网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