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还能这么玩?从“看展”到“共创”,美术馆的边界正在被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还能这么玩?从“看展”到“共创”,美术馆的边界正在被突破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7A01RTJ00

美术馆正突破边界,通过跨界共创向观众发出邀约,提供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编织互动项目等多元体验。

看展览、参与公教活动以外,人们还可以在美术馆做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多家美术馆不约而同选择以跨界共创的方式,向观众发出邀约。当欣赏者转化为参与者,艺术在鲜活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中变得不再抽象。

打破边界,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

“放下手机,闭上眼睛,把手放在我的手上,我将带你感受身体的‘七感’。”舒缓的音乐中,观众黄女士将手递给舞者葛蕙。在后者的带领下,黄女士进行了一场特别的身心之旅。

这是浦东美术馆4层开放沉浸式舞蹈艺术的现场。2月10日下午,“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开幕。开幕当日,浦东美术馆4层空间转化为动态的“身体剧场”,27位来自陶身体剧场2团的舞者,与观众共同完成了一场即兴艺术实验。


“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图源:上观新闻

这是浦东美术馆首次呈现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项目。这个昔日作为展览现场的“白盒子”空间,变身为开放式舞蹈现场,桌椅床凳随意摆放,墙面贴满艺术家的创作碎片,没有观众,只有参与者。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陶身体剧场与浦东美术馆的合作,开启一个全新的、丰饶的“动作世界”——深入探索身体动作在人与自我、他者之间建立深度连结的潜力。

在浦东美术馆副总经理盛丹丹看来,引进专业团队进行跨界合作,能打破大家对美术馆比较固化的印象:“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浦东美术馆跨界合作中最具突破性的一次。”她表示,美术馆不应该被简单化地定义,我们与陶身体剧场的首次共创,期待为观众带来崭新的艺术体验。


开幕现场。图源:上观新闻

“通过与陶身体剧场合作的舞蹈艺术现场,我们希望向观众释放出一个信号:美术馆有你难以想象的无限可能。”盛丹丹坦言,这些经验也让馆方坚定了这样一种思路:促成不同艺术门类的碰撞,打开观众更多维度的互动体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提出,做美术馆,就是要促进未知事物的产生。她认为今天美术馆的工作重心,一定在美术馆之外的地方,一方面需要在“野外”寻找艺术家,跟艺术家一起创作、讨论,另一方面需要把美术馆本身变成一种在野的状态,甚至打开更多的空间,让大家相遇、辩论甚至怀疑。

以人为本,构建开放包容的公共文化空间

跨界共创激活的艺术想象,也远不止于此。

上海宝龙美术馆系列空间实验项目“夜光计划”为人们创造的一次独特的艺术体验。没有光的夜晚,众人在美术馆的流动剧场相聚,在故事和艺术交织的诗意引领下,没入时光倒流的深处,由此被唤醒的是记忆,是情绪,更是对于艺术的全新理解。

“烛梦,仲春夜之曲”活动现场。图源:宝龙美术馆

继上个初冬推出“线线相连”之后,由法国建筑师兼艺术家艾米丽·克内与蓬皮杜中心合作设计“编织,一起吗?”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上新。每一位观众都可以随心选择美术馆中庭的任意角落进行编织,自由交织塑料网、拉链、织带和布料等多种材料,巧妙融合色彩与肌理,共同创作充满活力的织物作品。


观众参与“编织,一起吗?”项目。图源:上观新闻

每一根“线”通过编织动作交织并沉淀,随着参与者的加入,不断延展,赋予编织更多可能性,赋予空间新生命,创作过程本身的共享与共融,也给参与者带来探索与协作的乐趣。

2月14日至3月21日,名为“Burning:第一次在美术馆露营篝火”的艺术疗愈项目在上海昊美术馆火热举行。在美术馆2400平方米的“黑盒子”展厅里,观众围着15块屏幕点燃的“数字篝火”或是载歌载舞,或在瑜伽垫上躺平“放空”,或在现场氛围感染之下与素不相识的人轻松交流,开启“破冰之旅”……

参加表演的艺术家中,既有体现原声音乐魅力、世界音乐体系的音乐人,也有少数民族歌手,还有AI数字艺术家、影像艺术家等,共同呈现出“沉浸式篝火主题+艺术疗愈+诗歌与原生音乐融合” 三位一体的艺术疗愈项目。


“Burning:第一次在美术馆露营篝火”艺术疗愈项目现场。图源:浦东发布

“我们希望打破美术馆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状态,将项目打造为一个‘嘉年华’,将更多人群吸引进来,感受精神抚慰,获得更多情绪价值。”昊美术馆馆方表示。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郭奕华认为,美术馆热衷于跨界共创,体现的正是“无墙美术馆”理念下的创新实践,强调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角色,推动文化共享和对话的动态空间。观众在美术馆空间中创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将促使美术馆迈入参与式时代。

深度参与,颠覆艺术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

上海之外,山东美术馆也在尝试着冲破原有的边界,拥抱更多的可能。近日,表演艺术作品——《来吧,让我们一起点赞艺术》首次纳入济南国际双年展,也是首次在山东美术馆呈现。


展览现场。图源:海报新闻

《来吧,让我们一起点赞艺术》表演艺术,由“金刚x邓震艺术小组”倾力打造,是需要观众群体共同参与的一件作品。现场,100个红色点赞头套很快便被领完,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或现场拍照、或戴着头套去展馆参观,共同为艺术“点赞”。

作为一种突破性的艺术形式,《来吧,让我们一起点赞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二元对立关系。在这场充满实验性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者,观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艺术生态系统。


表演现场,观众也称为展览的一部分。图源:海报新闻

这种艺术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在空间维度上,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空间限制,使艺术发生在任何可能的空间;在时间维度上,作品不再是一个完成时态的呈现,而是始终处于进行时的创作过程;在主体维度上,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界限被彻底打破,艺术真正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艺术形式重新定义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观众的深度参与,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而是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纽带。每个参与者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使艺术的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在线点评

早在2016年,艺术批评家、美术馆学研究者王萌在《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一书中,就尝试性提出美术馆的功能新方向——成为主动介入并引导“艺术现象”的“文化发生场”。


关山月美术馆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图源:关山月美术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已从"方法论"层面演进至"生产现场"的实践层面。全国范围内,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发生场"的实践路径。

这些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策展人制度创新,强化美术馆的学术生产能力;其二,建立艺术家驻留计划,打造艺术创作孵化平台;其三,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实验项目,拓展美术馆的社会功能。这种转型不仅重塑了美术馆的运营模式,更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生态的建构。

如今,美术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型,其边界不断拓展,可能性持续延伸。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美术馆的功能定位已从传统的艺术品收藏、展示场所,转向多元化的文化生产与传播平台。


2024年“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图源:昊美术馆

在物理空间上,美术馆突破建筑实体的限制,通过数字技术和跨界合作,将艺术体验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和虚拟领域;在社会功能上,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介入,通过策展实践、公共教育、社区互动等方式,深度参与社会文化建构;在角色定位上,由文化艺术的保存者转变为创新孵化器,通过支持实验性创作、促进跨学科对话,推动当代艺术生态的创新发展。这种转型不仅重塑了美术馆的机构属性,更重新定义了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使其真正成为连接艺术、社会与个体的重要文化枢纽。

总而言之,未来美术馆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多元、互动的文化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