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一“码”通全国,加速整合各地大数据资源
健康码一“码”通全国,加速整合各地大数据资源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健康码作为数字化防疫的重要工具,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整合与应用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将探讨健康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地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复工复产,人员“复位”是关键。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如何在精准防控前提下加速推动人员有序返岗,考验着各级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治理能力。
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数字化防控疫情管理,用健康码分类指导人员出行,是各地纷纷推出的便民举措,但怎样便捷有效地以全国一盘棋思维为指导,用好这个“码”,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健康码始创于浙江,市民通过线上申报,完成健康信息登记后,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健康码实施“绿、红、黄”三色码动态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
这个创新性举措,在一定区域内打通了人员流动的“瓶颈”,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北京健康宝、上海“随申码”、重庆“渝康码”、天津“健康码”、西安“一码通”、“秦皇岛健康认证码”……很快诸多省份和城市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应用。
健康码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中信息核查的效率,但群“码”并起产生了本地只认本地“码”的新问题。低风险地区持有“绿码”的人,通过相对独立、密闭的交通方式返岗,却被要求重新申领抵达地的“码”,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给群众、企业带来了无端困扰,浪费了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复工复产是一个链条,哪一个环节卡壳,链条都可能运转不畅,最终影响全局,而扩大健康码的适用范围,则关系着能否顺利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所幸很多地方看到了这个问题。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了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浙江与海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签署“健康码” 互认合作协议,京津冀也在积极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
互认健康证明,本质上是用大数据互通减少“重复劳动”,是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的务实有效措施。但靠各个地方去推动互认协议,难度极大,操作性不强。
因此,有必要在“机制相通、规则互认、数据共享”原则下,加速整合各地大数据资源,推出全国适用的健康码。这样既能推动健康人群迅速“复位”,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快速恢复,又能避免重复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还能充分利用全国层面的大数据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从而更精准认定持有人的出行轨迹和健康状况。
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求,上海版健康码“随申码”正式上线。“随申码”是“一网通办”为上海市民、企业提供的工作、生活的服务码。通过汇聚卫健、公安、交通等各部门的数据,以及电信运营商、航空、铁路等企业的数据,再进行数据建模、分析评估,测算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风险状态,相当于一张疫情期间的个人通行电子凭证。
南京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基于“金陵网证”APP,开发出“宁归来”线上平台,来宁返宁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进行登记报备、健康申报。截至3月1日18时,已有181.3万余人通过该平台进行了登记。
杭州创新打造企业复工复产网上服务平台、杭州健康码,为疫情防控和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发挥积极作用。杭州市政商“亲清在线”系统建成上线,对外发布,首先线上兑付杭州出台的疫期“年税收50万元以下商贸服务企业的补贴”和“企业员工租房补贴”等惠企政策,符合条件的老百姓“领补贴”就像“抢红包”那么简单。
合肥在全市推广使用的是“安康码(合肥)”,返回合肥、到合肥的人员需提前申领,已在肥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申领,作为通行凭证。根据申请人情况,系统按照一定规则自动生成“绿码、黄码或红码”(绿黄红三种颜色),并根据不同码色进行分类管理。
在此前召开的长三角三省一市视频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按照“有码认码、无码认单”的原则,为三省一市乃至更多省市务工人员返岗、企业复工复产、群众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上海宣布,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健康码效力与上海“随申码”等同。浙江省际班车已实行“健康码”或健康证明互认。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健康码申领张数已达400万张。安徽省和浙江省签约健康码互认机制,与上海健康码的技术也在进行中。
随着全国版健康码——“防疫健康码”近日上线支付宝,有望实现“全国码”与各地省市级健康码互信互认,一码通全国。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