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经人劝谏定都长安,对功臣们进行相应封赏
刘邦建立汉朝,经人劝谏定都长安,对功臣们进行相应封赏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定都长安,并对功臣进行封赏,奠定了汉朝初期的政治格局。
随着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带着项羽的首级招降了项羽的封邑鲁地,楚地并入了汉国。随后刘邦进入韩信军营,收走他的兵权,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1.定都长安
公元前202年正月,韩信等诸侯加上群臣联名上奏,请求刘邦称帝。按照古礼,刘邦推辞掉了。
然后韩信等人继续上奏,力劝刘邦道,大王您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
刘邦照旧推辞,大臣们让刘邦称帝的心情更加热烈,继续上奏刘邦称帝。推辞三次之后,刘邦以既然您们认为我称帝对天下有利,那我就试试的理由,接受了群臣和诸侯的劝谏。
二月,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边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
既然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那么就需要选择一个国都来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号令天下。随后刘邦前往了洛阳,他有意将汉朝的国都定在此地。
洛阳其实也不错,毕竟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都,再说这里还离刘邦的家乡更近一些,时不时能够回家住一段时间。
但是此时的洛阳却不是最佳的国都,它在地理上的优势不大,从荥阳过去之后很快就到达洛阳了,纵深空间不足。
此外这里经过长久的战乱,特别是楚汉之争时期,双方之间的战争对这里造成极大的破坏。
刘邦麾下有人就看到其中的不足了,这个人就是娄敬。他站出来劝谏刘邦,洛阳地小田薄,且四面受敌,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都。
相比之下,关中则有良田千里,四面有关隘作为防御,而且现在人口众多,可谓是龙兴之地。就算有战乱发生,只要能够守住关隘,就不会受制于人,所以他建议刘邦定都关中。
娄敬所说确实如此,秦朝之所以能够雄起,地处关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利因素。再加上关中属于后方,又有萧何经营得力,战乱地方的百姓肯定会流向关中,是国都的最佳选择。
单是地利这一项优势就足以让刘邦同意娄敬的劝谏,毕竟项羽身亡之后,其他的诸侯就成为汉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地方能保持不败是刘邦非常想要的。
于是刘邦最终将国都定于关中,在咸阳城附近新建国都,取长治久安之意,名为长安。娄敬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升官郎中并被赐封号“奉春君”。
2.国家体制
国家成立了,那么到底是选择过去的分封制,还是暴秦的郡县制呢?刘邦没有项羽那样的家族包袱,所以他都可以。
不过楚汉之争养大了刘邦的野心,所以从他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出发,他肯定更愿意选择秦始皇的郡县制,毕竟这是一家之天下。
现实制约了刘邦的欲望,那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攻打项羽,而封赏出去的诸侯,这样刘邦就不得不接受与其他诸侯共天下的国家体制。
刘邦为什么不直接兼并诸侯,实现完整的统一呢?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点是刘邦打不过。像韩信、彭越、英布在军事上都很有造诣,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可能汉国先被灭了。最起码在韩信被处理之前,刘邦是不敢对诸侯们有动作的。
此外就是刘邦自身信用的问题,自己答应的封王,一旦直接兼并就表示自己说话不算话,那么功臣们也会担心,最后可能众叛亲离。
还有就是民心了,从反秦起义到楚汉之争结束,天下经历了多年的战争,现在好不容易平定下来,谁先发动战争谁就是百姓的敌人,会失去民心。
所以刘邦只能捏着鼻子分封诸侯,一共有七个,分别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后来又封了一个驺无诸为闽粤王。
不过刘邦显然也不会让这种情况长久持续下去的,不然就会兴起新的内战,这为诸侯们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3.大封功臣
现在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建立了新的国家,那些过去拼命的臣子自然想要加官进爵,于是刘邦大封功臣。
刘邦前后一共封了一百多个功臣为列侯,其中功劳第一的是酂侯萧何,食邑一万户,这个是非常合理的。
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后勤支援三个方向分别是汉初三杰负责的方向,一般三者无法区分谁的功劳更大。
针对汉初来说,显然萧何功劳最大。因为刘邦面对楚汉之争胜少败多,而这些都是由于萧何经营得力,才没有让刘邦后继乏力,否则张良、韩信等人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紧随萧何之后的就是,曹参、张敖、周勃、樊哙等人,这些大多都是沛县时的旧人或者最早投奔他的人才或他们的后代。
刘邦之后还仿照过去搞出了“丹书铁券”这种东西,上面记载着刘邦与列侯们的契约,意思就是他们与汉朝共享国运。
从这可见刘邦对待功臣们还是不错的,当然他还需要这些功臣继续为他的王朝效力。
4.结束
刘邦从一介小吏到现在的天下帝王,其主要助力就在于诸侯和列侯们,当然这也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
在楚汉相争中,项羽是代表社会矛盾中守旧的一方,刘邦则是代表着新生的一方,一般都是新生的一方注定战胜守旧的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