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陶渊明隐居后做什么为生?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陶渊明隐居后做什么为生?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guoxuemeng.com/lishizhishi/512503.html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等作品广为流传。然而,关于他隐居后的生活来源,却鲜为人知。本文将揭秘这位文学巨匠在归隐后的具体生活状况。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句话表达了对陶渊明挂印弃官之后所著的《归去来兮辞》的推崇。

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陶渊明被委以彭泽县令之职,这对于许多官员来说是一个油水颇丰的位置,然而对于沾染魏晋风骨的陶渊明来说,却是自身职责之所在。不愿盘剥百姓的他两袖清风,并在一次督邮到县衙门的巡查索贿之后挂印弃官,并吼出了那句旷世名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根据东汉和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县官俸禄标准推断,晋朝的县令俸禄定然不止区区五斗米,故此陶渊明是在表明不会为一个县令职位去侍奉“乡里小人”的心迹。那么当陶渊明弃官回家之后,又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士族崛起并把持朝政的时代。然而陶渊明并不是士族门阀出身,并没有家族底蕴提供支持。据传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初年名将陶侃,这是一位权势和名望均极高的人物。然而陶侃并非士族,他出身贫寒,始终没有充足的庄园产业。陶家在陶侃故去之后,衰落的非常快,迅速被其他士族子弟占据了朝堂高位。

陶侃去世之后,曾留下对于寒门庶族来说颇为丰厚的家产。然而在士族林立的环境下,陶侃十七子迅速陷入了家产争夺之中。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虽出任官职多少受到曾祖父名声的影响,但其余大多没享到先辈的余荫。

归隐之前,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并不只有最末一次彭泽县令的八十余天,因此尚存部分积蓄。但积蓄终归有用完的一天,他辞官归隐之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实还是农耕和教书。

根据《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写实描述,归隐初期的陶渊明生活状态并不算差,拥有充足的耕地,甚至还可能雇佣他人耕种的可能。只是后来,尤其是五十岁后经历了火灾、歉收等导致其房产和田产出现大幅度亏欠,生活状态趋于困苦。

另外我们通过陶渊明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他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躬耕经历,还有“余尝于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讲习教书的时候。故而可以断定陶渊明归隐之后,除了耕种之外还有教书的收入。

遁世修仙的隐居状况不同,陶渊明的归隐更像是提前致仕,他与外界的联系并未断绝。所以也时常会有一些友人,诸如颜延之、王弘等人接济于他。

总的来说,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后,经济条件大不如前了。但最初并不算拮据,家中还有不少房产和田产,可以通过耕种、教书维持相对滋润的生活水平。只是到了晚年出现变故,生活确实困苦了许多。

面对眼前的苟且,陶渊明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内心深处开辟了一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既代表了他自己的坚韧风骨,亦化为了中华文明的精魂,传承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