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城隍信俗:八百多年民俗文化传承
宁德城隍信俗:八百多年民俗文化传承
宁德城隍信俗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蕉城区都会举办盛大的城隍信俗民俗文化踩街活动,吸引数万民众参与。
“千门万户纳祥日,路人争看香辇来”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是蕉城区八一五中路一年里最热闹的日子,为期三天的宁德非遗“城隍信俗”民俗文化踩街活动盛大开启,这场“闹春会”是宁德人年的收尾,也是春的序曲。蕉城老话称作“城隍扫街”,也就是说城隍老爷过了生日,一年的农事活动又将拉开序幕。
当晚6时许,八一五中路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挤满了人,大家纷纷抢占有利地形,等待城隍爷过境。不一会儿,随着喧天的锣鼓声,游神的队伍渐入长街,一时间,整条街道人声鼎沸,旗幡高竖,灯烛辉煌。
佳木斯操、花船队、舞龙、醒狮、公背婆、霍童线狮、汉服展示……各色民俗表演让人眼花缭乱。紧随其后的游神队伍浩浩荡荡,马夫开道,官将首探路,八家将、赤白二爷、各路神明或乘轿辇,或背插大旗,脚踩罡步,威风凛凛。道路两旁人们纷纷夹道观看、放鞭炮迎接,场面隆重又热烈。
“现在参加‘城隍信俗’民俗文化踩街活动的大都是‘90后’‘00后’,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这是一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市民黄先生表示,自己是地道的蕉城人,每年城隍巡游活动他都没有错过,今天还特意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下一代也能更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
抖音博主“琼琼来啦”说:“太震撼了,宁德游神应该火出圈!”作为一个新宁德人,她是首次现场观看本地游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到一天的时间,她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百万次。当天的活动中像她这样的博主不在少数,即使是普通市民,也通过手机拍摄上传各类社交媒体,将传统的游神活动变成一场全民狂欢。
每年的游神更是宁德人民对多彩民俗的具象化传承。据《宁德县志》记载,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时职宁德县主簿的陆游写下《重修宁德县城隍庙记》,由此证明,至少在南宋早期,宁德的城隍信仰已大行其道,至今有着八百多年历史。元明至清,宁德县城隍庙一直存在,其城隍信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也一直延续。民国时期,宁德县城隍祭祀转为民间信众主祭,其祭祀科仪更为繁复,而在巡境仪仗中,又融入民间舞蹈、道教音乐、民间杂技等表演,信俗活动年盛一年。
游神的来历,说法有很多,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农作物丰收了,人们抬着神明走街串巷看丰收,希望来年还能是个丰收年。
在宁德百姓看来,只有把神明请出来巡境,与民同乐,神才会保佑四方百姓。即把神像请出庙宇,再抬进神轿游街,巡视乡里,接受百姓膜拜。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活动,一般从大年初八开始,以东门海滨路的神农大帝出来巡游为第一,其他神明紧跟在后,最后出来巡游的为宁德城隍庙城隍爷,城隍爷巡游后回府意味着今年神明巡游的结束。
城隍神是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能被奉为城隍神的一般都是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城隍文化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之一。2013年12月, 宁德城隍信俗被列入宁德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4月,宁德市蕉城区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12月,宁德城隍庙被授予 “宁德市对台交流基地”。
城隍爷在宁德人民心中,是保佑民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神灵,城隍文化象征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推动宁德地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宁德游神是一场视觉和心灵同感震撼的民俗盛宴,这是宁德人民在岁月长河里,迎新送旧,乐享流年的独有方式,他们相信:天官赐福,福满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