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详解:“之、其、而、以、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详解:“之、其、而、以、于”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09/07/82634402_1144108121.shtml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却非常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五个常用的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它们的用法。

一、“之”的用法

  1. 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 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 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 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6. 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 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 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 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的用法

  1. 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 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 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 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三、“而”的用法

  1. 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等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⑤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 富而可求也 (《论语十则》)

  2. 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四、“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 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 表示目的,译为:到。
    例:出于秦川。(《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4. 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其”的用法

  1. 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 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例:蹲其身。(《童趣》)

  3. 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4. 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5. 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难道,恐怕,大概。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马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