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日还是反日?在历史阴影和现实需要下,矛盾的韩国政治"双面穿梭"
亲日还是反日?在历史阴影和现实需要下,矛盾的韩国政治"双面穿梭"
韩国今年上半年进口的日本海产品达1.8082万吨,比去年增长13.3%,创201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数据揭示了韩国在历史情感和现实利益之间对日本的矛盾态度。
2024年,韩国民众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放事件的抗议声浪再度高涨,国内甚至掀起了新一轮的“抵制日货”风潮。然而,最新数据显示,韩国今年上半年进口的日本海产品达1.8082万吨,比去年增长了13.3%,甚至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尽管韩国民间对日本产品充满抵触情绪,但在市场上,韩国企业和消费者的选择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它折射出韩国在对日关系上的矛盾心理。韩国社会在民族情感和实际利益间反复摇摆,在愤怒的口号和默默的交易间游走,让人难以琢磨其真实态度。
2019年,一名韩国消费者在优衣库卖场前进行抗议。
政商博弈与财阀利益
2020年,韩国与日本因二战劳工赔偿问题爆发贸易争端。面对日本限制关键半导体原材料的出口,韩国半导体产业遭受重创——韩国仅在2020年7月的前20天里,半导体产品出口锐减30.2%。这场冲击也深深触动了韩国的财阀们,他们很快意识到对日本的技术依赖之深:光刻胶、氟聚酰亚胺等半导体核心材料的进口占比高达90%,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商。韩国经济在出口和技术层面极度依赖日本,任何针对日本的激进政策都可能引发重大后果。
这场危机使得韩国财阀对文在寅政府施加巨大压力。2022年,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立场开始向亲日倾斜,他提出的劳工赔偿法案更是将韩国对日立场推向了一个极端。该法案规定,由韩国企业出资赔偿二战受害劳工及其家属,甚至希望日本能在口头上慰问这些受害者——哪怕是礼貌性地表示一点歉意。然而,日本方面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慰问,这一举动让尹锡悦政府在国内被骂得体无完肤。
尹锡悦的亲日政策不仅在经济层面,而在象征性和情感上也对韩国民众造成刺激。2023年,尹锡悦政府在韩国光复节上移除了抗日将领的雕像,替换成了亲日将领的纪念物,这一做法激起了民间的愤怒。尹锡悦在国内被认为是“亲日卖国者”,甚至遭到街头抗议者的侮辱。然而,尽管其支持率已降至不到30%,他却依然在青瓦台稳坐不倒。
韩国的双重依赖
韩国的这种“亲日”倾向,不仅仅是尹锡悦政府的个人选择,而是韩国财阀、资本和政治系统在全球化中逐渐形成的“依赖型亲日”。
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的产业逐步向海外转移。作为日本投资的主要接受国之一,韩国通过接受日资实现了工业化,这也使得韩国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上对日本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即便在近年,韩国在半导体、化工、汽车等领域的关键原料仍需依赖从日本进口。
2018年,韩国从日本进口的纤维、化工原料和电子元器件等产品依赖度达到90%以上,部分原材料甚至达到99.6%的高度依赖。在这种格局下,韩国不敢轻易和日本全面翻脸,毕竟,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离不开日本的支持。
历史的阴影
韩国的亲日派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更深植于社会和文化之中。韩国社会中许多精英阶层的祖辈在日据时期就与日本关系密切,甚至在韩国建国后继续充当亲日派的代表。二战期间,许多韩国人被强制征用为日本劳工,然而,韩国在近年的文化和学术界却出现了“美化日本”的倾向。
2019年,首尔大学教授出版的《反日种族主义》成为畅销书,书中大肆宣扬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现代化”贡献,淡化日本侵略历史,甚至宣称慰安妇和强征劳工“自愿”前往日本工作。
与此同时,韩国影视剧虽然常常表现抗日题材,但在日韩关系上往往表现出对日本的崇敬或羡慕之情。韩国国内甚至出现了一批“亲日”保守团体,他们支持日本,要求解散支持慰安妇权益的团体。在2021年,韩国情报机构竟被曝出将慰安妇维权团体的情报泄露给日本右翼组织,甚至资助日本右翼活动,试图削弱韩国民间的反日运动。这样的亲日派操作无异于“背叛祖国”,但却在韩国社会中有着庞大的能量基础。
民族情感与经济现实
从经济依赖到社会认同,从资本控制到政治博弈,韩国对日本的态度极具复杂性。在民族主义和现实利益的夹缝中,韩国无法简单地摆脱对日本的依赖,也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全然放下历史的包袱。
尹锡悦政府的“亲日”政策在韩国民间引发强烈反弹,甚至被认为是“卖国”行为。然而,这些政策也反映了韩国在经济和国际战略中的无奈选择。面临美日联盟和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韩国选择了“向美日靠拢”的现实主义路线。韩国似乎要在民族情感和现实利益中寻找一种平衡,既不愿完全抛弃对日本的反对态度,也无法割裂彼此的经济联系。
在未来,韩国对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能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对韩国而言,摆脱对日本经济的过度依赖,发展自主科技和产业链,是化解这种亲日与反日矛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