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小鸡对温度控制的调节
孵化小鸡对温度控制的调节
在孵化小鸡的过程中,环境温度的控制是确保雏鸡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育雏前的舍温准备到后期的脱温管理,从湿度控制到通风换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调控。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关键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帮助养殖户为雏鸡创造一个适宜稳定的生长环境。
育雏温度的精准控制
环境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运动、采食、饮水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密切相关,特别是刚孵出的幼雏,由于身体小、绒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既怕冷又怕热。
1. 育雏前舍温控制
在雏鸡上笼前,舍温应控制在30—32℃之间,以防雏鸡在盒内因密度过高导致温度升高,从而引发脱水死亡。上笼时需要缓慢升温,给雏鸡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进鸡第一天的温度选择应根据气候、房屋建筑以及雏鸡的不同品种与健康状况来调整;通常外界温度高时,舍内温度应低一些;外界温度低时,舍内温度应高一些;弱雏的温度应比健雏要高一些。温度计一般悬挂于距笼底5厘米处,相当于鸡背高度的位置。
2. 平稳进行脱温
一般适合的育雏温度为:1-3日龄为35-37℃,4-7日龄33-35℃,8-14日龄31-33℃。针对规模化养殖场,当使用温控仪操作风机时,平稳脱温要制定目标温度和脱温计划,例如42天目标温度23℃,一般每隔3天降1℃,从而达到温度平稳过渡的目的,但在饮水免疫和分群等应激反应大时,降温幅度应酌情适当减小。
3. 如何“看鸡施温”
育雏温度是否合适,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只是一个参考值,最主要的是要学会“看鸡施温”。当鸡群表现扎堆、精神不振时,发出尖锐短促的叫声,饮水采食活动减少,向热源靠近,说明温度低,要适当加温;当鸡群扑腹笼底,两翅展开,伸颈,张口喘气,饮水增加,食欲减退,说明温度过高,要适当降温;当鸡群表现活泼好动,精神旺盛,叫声轻快,饮水适度,均匀分布于笼底,头颈伸直熟睡,无异状或不安的叫声,说明温度正常。
总之,在育雏阶段,切忌温度忽高忽低,应始终保持一个平稳合适的温度环境。
调整适宜的相对湿度
育雏期间的湿度控制,一般是前期的湿度比后期要高,前期控制在55-65%,后期50-60%。其主要是因为:刚孵出的幼雏从相对湿度为70%的孵化器中孵出,如果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雏鸡的水分随着呼吸大量蒸发,则腹内的蛋黄吸收不良,饮水过多,易发生下痢,导致干瘪,羽毛生长缓慢。但是,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至10日龄以后,呼吸量和排粪量相应增加,舍内易潮湿,相对湿度应相对减小。
合理的通风换气
育雏期间通风的目的主要是为供氧、排污、排湿、调节舍内温度。育雏前期以保温为主、通风为辅;育雏后期逐渐增加通风量。一般通风前先升高舍内温度1-2℃,然后再排风。
雏鸡舍的保温与通风常常形成矛盾,特别在使用密闭式鸡舍温度控制仪的时候,当温度达到后,排风系统会自动起动风机进行排风,所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进风口的开启方面。1-3天,进风口可以把缝隙划开,利用一个大风机自动排风即可;4-7天,可将进风口稍开大一些,但要加挡风板,避免冷风直吹鸡体;两周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舍温的降低,通风量逐步加大。
在育雏前期,当因温度过高,而引起风机转不停时,可先向鸡舍喷水加湿,调整供暖设备,避免因通风过量,引起温湿度的异常变化,从而引发雏鸡的呼吸系统疾病。
总之,育雏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应根据每批雏鸡的情况、及进雏的季节,灵活运用这些因素,务必给雏鸡创造一个适宜稳定的生长环境,才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培育出健康合格的后备种鸡。
本文原文来自alx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