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绵阳表现十分突出,GDP总量达到4344亿元
2024绵阳表现十分突出,GDP总量达到4344亿元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GDP总量达到4344亿元,持续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近年来,绵阳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24年,四川省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省GDP总量达到64697亿元,同比显著增长,在全国排名中位居前列。在四川省众多城市里,绵阳表现十分突出,GDP总量达到4344亿元,持续处于全省地级市首位,成为四川地级市经济发展的优秀代表。
绵阳取得这样出色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绵阳GDP保持稳定且强劲的增长态势。自2017年起,经济增速长期位于全省前三,多数时候处于第二的位置。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2017年刚突破6.0%,到2024年已超过6.7%。2023年,绵阳GDP总量成功突破4000亿大关,在全国排名第77位;2024年,GDP总量突破4300亿,超过曲靖,再次实现排名上升,在全国排名上升至75名左右,成为进位较快的百强城市之一。
绵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绵阳重点发展“4+8”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新型显示、磁性材料、核技术应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绵阳自身科研优势十分契合。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接近两千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绵阳工业的“四大金刚”——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都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型大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家(个),数量均居四川第2位。2024年,绵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以绵阳为主要承载地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新型显示等5条产业链,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800亿、同比增长20%。
绵阳作为科技城,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这里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20家,创新平台25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5所,还有全省近半的两院院士。绵阳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四川首位,与北京、深圳相当,超过上海、广州。在科研创新的推动下,绵阳不仅在产业发展上收获巨大成果,人才引进方面也成果显著。2022年、2023年,绵阳常住人口分别增长1.5万人、1.3万人,分别引进高层次人才1.8万余名、3万余名,在全省名列前茅。2024年,某大型风洞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顺利推进,国家工程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组建运营。“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高效运营,入驻知名高校、优质创新创业团队分别达36所、40个,合作项目超200项;涪江实验室新发布医用同位素等16项创新成果;e-flash放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x-flash放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四川对作为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绵阳寄予厚望,提出“到2027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的目标。国家也赋予绵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使命。为实现这些目标,绵阳将继续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产业规模在未来达到更高水平;实施新赛道争先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5条全省以绵阳为主要承载地之一的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绵阳凭借自身努力和优势,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相信未来,绵阳将继续发挥独特魅力和实力,创造更辉煌的成就,不仅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也将在全国经济舞台上展现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