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两者的反应时间到底有多长?很多人都了解错了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两者的反应时间到底有多长?很多人都了解错了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却隐藏着关乎生死的真相。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看似平常却暗藏危机的情况,药与酒的相遇便是其中极为危险的一种。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这其中的门道,让每个人都能清楚了解,避免在不经意间踏入危险的深渊。
故事要从一个普通的秋冬时节说起。胡先生,一位普普通通的上班族,被感冒缠上了。这感冒就像个甩不掉的小恶魔,长时间折磨着他。实在扛不住了,他来到社区医院,开启了几天的输液治疗。医生为他开具的药物里,就有头孢。大家都知道,头孢是常用的消炎药,对治疗各类炎症效果显著。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药物,和酒碰在一起,会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
输液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好友们得知胡先生身体好转,便兴致勃勃地约他出来吃饭。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气氛格外热烈。胡先生想着,从输液到现在已经隔了一天多了,头孢应该早就代谢得差不多了。在好友们的热情劝酒下,他没忍住,端起酒杯喝了一两杯。刚开始,一切都还正常,胡先生和朋友们谈天说地,享受着相聚的快乐。可没过多久,他就感觉身体不对劲了。先是胸口一阵发闷,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着,接着头晕目眩,周围的世界都开始旋转起来。胃里也翻江倒海,一阵恶心涌上心头,他忍不住呕吐起来。
好友们见状,都吓了一跳。看着胡先生难受的样子,他们赶紧叫车,心急如焚地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和诊断,确定胡先生是出现了双硫仑反应。好在送医及时,医生迅速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经过一番紧张的救治,胡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脱离了危险。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胡先生和他的朋友们都心有余悸。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真的如此吗?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过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 这句话,可现实中,有的人吃了头孢又喝了酒,却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服用头孢等药物后喝酒,之所以会出问题,是因为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酶,叫乙醛脱氧酶,它的作用是把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转化为乙酸,然后排出体外。而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氧酶的活性,让乙醛无法顺利转化,只能在体内越积越多。乙醛可是个 “狠角色”,它会在体内兴风作浪,引发一系列中毒反应。
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症状可不少。有的人会感觉心跳加快,心慌意乱;有的人面部会变得通红,像熟透的苹果;还有的人会头痛欲裂,仿佛脑袋要炸开一样。更严重的,会出现呕吐、恶心、头晕、出汗、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这些症状,轻的让人难受,重的可就会危及生命了。多数情况下,双硫仑样反应在饮酒后 15 - 30 分钟就会冒出来,不过也有极少数情况,会在一小时后才出现,而且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一段时间。
那为什么有人同样吃了头孢喝了酒,却啥事没有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谢悦良给出了解释。一方面,可能是饮酒量不多,身体能够及时把酒精代谢掉,减少了乙醛的产生;另一方面,也许服用的头孢类药物不含四氮唑侧链,不会对乙醛脱氧酶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事,就心存侥幸,觉得自己也可以冒险尝试。
用头孢后饮酒与饮酒后用头孢,差别在哪?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吃了头孢再喝酒,和喝了酒再吃头孢,这两者的影响是一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不小。
吃头孢后饮酒会引发双硫仑反应,主要是因为药物抑制了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代谢不了,在体内堆积。这时候,我们最需要考虑的就是乙醛脱氢酶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工作。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医生一般都会建议患者,在用药期间以及停药后 20 天内,都要避免饮酒。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除了头孢,还有不少药物也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像头孢曲松、头孢拉唑、头孢哌酮钠、拉氧头孢、头孢米诺等头孢类抗菌药物,替硝唑、奥硝唑、甲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以及呋喃唑酮等抗菌药物、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都在这个 “危险名单” 里。大家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千万别沾酒。
而饮酒后吃头孢,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案例相对少一些。这是因为酒精在我们身体里代谢速度比较快,一般一两天就能完全清除干净。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如果饮酒后要服用头孢,还是建议三天内都不要吃。毕竟,安全无小事,多等几天,就能少一份风险。
除了头孢,这些药物也不能和酒一起用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喜庆的场合,比如家里有喜事,或者亲友相聚,大家难免想要小酌两杯。可要是正在吃药,这酒可就得慎重喝了。药师专家们反复提醒:正在服药的患者,喝酒一定要警惕,有些药物和酒精就像两个冤家,碰在一起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物。当它们和酒精联用时,会让血清中胃泌素的分泌量增加。这就好比打开了胃酸分泌的 “水龙头”,胃酸大量分泌,胃黏膜屏障可就遭了殃。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胃出血。想象一下,胃里就像一个战场,胃酸和胃黏膜在激烈对抗,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可怕。
降压药: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就像给血管做了个 “拉伸运动”。要是在饮酒后再服用硝苯地平、速尿、复方利血平、地巴唑、利尿剂等降压药,血管就会被过度扩张,血容量也会减少。这时候,血压就像坐滑梯一样,快速下降,甚至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能会突然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很容易摔倒受伤。
降糖药:酒精会抑制身体对糖的吸收,就像给糖的吸收之路设置了障碍。要是饮酒后再服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格列本脲等降糖药,血糖就会像失控的电梯,快速下降,引发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的症状可不好受,会让人感到心慌、手抖、出冷汗,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健康。
抗结核药:利福平胶囊、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在治疗结核病的同时,也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而酒精本身就是肝脏的 “负担大户”,会加重肝脏的工作压力。当酒精和抗结核药同时使用时,就像给已经疲惫不堪的肝脏又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可能会加重肝损伤,还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酒精属于高嘌呤类的饮料,就像一个尿酸 “制造机”,会加速尿酸的生成。要是和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同时使用,就像一个在拼命制造尿酸,一个在努力抑制尿酸生成,两者相互对抗,抗痛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还会加重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中枢抑制药:硝西泮、三唑仑、水合氯醛、地西泮、巴比妥类等镇静催眠药,本身就有抑制呼吸、心跳的作用。当它们和酒精一起使用时,就像两个 “杀手” 同时对身体发动攻击,可能会导致血压快速降低,甚至引发呼吸困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会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