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废土题材的思考
关于废土题材的思考
废土题材是近年来在文学、游戏和影视领域备受欢迎的一个主题。它通常以世界遭受全面核战争为背景,描绘旧有秩序被摧毁后的社会图景。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核战争的影响、核战后社会的重建以及价值导向等多个维度,对这一题材进行深入分析。
1. 历史渊源
如果要简单描述所谓"废土"题材的话,大概是以世界(多数为OTL)遭受全面核战争(不一定,但大多数是这样)后,旧有国家、国际秩序以及工业体系完全被摧毁为大背景,讲述接下来的故事。
以此定义为准,第一部明确包含这些要素的文本出自《莱博维茨的赞歌》,但《赞歌》本身聚焦于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之上,并非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在其之后,《疯狂的麦克斯》、《辐射》等广为人知的废土艺术才接连出现。
2. 核战争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核战争真的足以摧毁人类文明吗?
答案是否定的,以人类目前的核武总量来看,还远远达不到毁灭中美俄这样的大国的程度,更别提人类文明了。
简单的解释是,核打击的过程大致分为:
- 摧毁对方的核弹发射场和军事基地,任何核大国的军事目标都会被核摧毁。
- 第二批导弹将瞄准次要军事目标,比如港口城市、主要工业城市、水坝核电站等发电枢纽、铁路枢纽、机场等。(玩过红警的应该熟悉这个套路)
- 沿海大型城市。
并且在这些步骤中,随机性的相当普遍,实施核打击的双方往往会使用大量手段防止对方的拦截,比如充当诱饵的气球、提前引爆部分弹头干扰雷达,战场形势将被浓浓的迷雾笼罩。
(上图为1956年美国制定的核打击目标清单)
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内陆地区是受到打击更少,而只要提前让人往这些地方迁徙,完全可以重建一定的工业体系,退回到农耕社会就是完全不可能的。(西欧就有点惨了...核战后本土留不了,上边和左右两边去不了,可能只能去和黑叔叔玩了)至于核冬天?那更是缺乏科学基础的空想。甚至在信风的影响下,核粉尘传到南半球都要两年左右。
所以,要实现废土题材中的秩序崩塌,首先核打击和核报复必须是突然的、各国无防备的(不太可能,但谁又说得准呢?感谢阿尔希波夫),最好核打击之前人类各主要国还都打了一次总体战。
这样,两种战争的打击或许真的能让人类文明倒退数百年。
三. 核战之后
这里先讨论幸存者的问题。
显然,核打击时处于地铁站、地下掩体以及地广人稀地区(打击范围之外)的人有存活下来的条件,对于后者,他们面临的是资源稀缺(干净的水是最稀缺的)、组织度下降的问题,相信在一定的动荡(人口大幅减少)后可以稳定下来,社会制度转向高度集权,物资则实施配给制。
而对于不幸的前者来说,生存几率相当小,他们的处境要比流落孤岛更加险恶,需要幸存者集运气、团队协作、身体素质、科学知识(比如收集水、减少核辐射的办法)等等于一身,才能离开废墟,前往前述的地区。因此废土作品中尝尝出现奇幻要素,就是为了避免正面去描写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四. 重建
核战后废土上的重建,必然是以核辐射减弱,幸存者抵达人类聚集的为前提。
在这之后,就要讨论,所谓的"重建"到底标准是什么?
如果是以恢复战前工业体系为目标,几乎不可能,因为核辐射是可以持续数百年的,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很难,无论是瘟疫导致的人口减少造成的反弹、生育观念的转变(指多生早生),还是持之以恒的技术进步,似乎都不可能在核战争之后的废土上发生,饥饿与冲突将长久的陪伴着人类,那将是人权没落的时代。
五. 价值导向
从这里开始,就是纯粹的对于文学的讨论了。
A. 设定
首先是设定,作为废土题材,设定是不可或缺的,前文也提到过,这与其说是作者的的有意选择,倒不如说是废土题材本身带来的必然——原有秩序崩坏的文明中,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的时刻到来,人类的思想碰撞恐怕将远比百年前的全俄吃鸡大赛更激烈。
这也告诉我们,废土的设定是自由又有限制的,比方说辐射中用核子可乐瓶盖充当货币,一方面让人感到荒谬,但它背后蕴涵的关于一般等价物的逻辑也是合理的(只要你不诉诸严谨的经济学就行)。这就要求我们写废土安科时"大胆设定,小心求证"。
嘛....至于那些带有奇幻科幻色彩的设定,它往往是一种背景,代表自然的力量(如地铁的黑暗族),或者表达作者思想的工具(常带有黑色幽默的要素)。
B. 废土类型
现如今,废土故事往往被分为俄式和美式(就是地铁2033和辐射嘛)
美式就是:一切秩序瓦解,一切价值被重估,我们(游戏主角)需要做出许多选择,这些选择之间互相影响,而善与恶不再是衡量的标准,甚至善恶本身已经变得难以捉摸。最终会导向虚无主义或黑色幽默(地狱笑话)
我们可以想象,美式废土上会有这样的对话:
A:上帝这个混蛋,居然把我们扔掉这个鬼地方,他真该死!
B:那....他死掉之后呢?
俄式就是:压抑、寒冷、绝望,人们生存在不见天日的地下之中,而主角背负着神圣的使命,一路上经受各种考验,在考验之中,他的意志逐渐坚韧,足以让主角去追逐那渺茫的希望...
写成内心独白就是这样:"上帝啊!请您让我能够相信,我现在所走的路是正确的吧!但如果您不说,我也只能继续下去了。"
有人认为,也有中式废土的存在,理由是中国历史极长,饥荒、战争频发,以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但是,废土的关键在于剧情与设定,我给自己的作品打上"废土"的标签,就意味着我会用新颖的设定和对人类冲突的细致刻画来吸引读者...而不是单单是一首诗或者一幅画。
当我们继续关注国内那些被称之为"废土流"的网络小说是,情况就更不妙了——它们几乎都是种田文、系统文,奇幻(甚至是玄幻)元素大行其道,大大削弱了废土文学的严肃性。(最近有名的是《长夜余火》吧,但写的不行啊)。
而我有这样一种构想——《京都宇宙学》(又叫京都千年物語,一款1993年发行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中的末法时代(佛教说法,指佛法进入衰退阶段,人心不古)是否是一种东亚式的废土呢?想想就很有趣啊。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