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没了K
K-Pop,没了K
随着K-Pop艺人在近些年热衷于以全英文形式创作以来,“K-Pop到底还姓不姓K”便时常成为争论焦点,甚至于,不乏出现K-Pop艺人为Billboard而活的戏谑之声。
近期,BLACKPINK成员Jennie官宣将于3月发行最新Solo专辑,共计15首歌曲,且Dua Lipa、FKJ、Childish Gambino等多位欧美音乐人将参与Featuring阵容。不过,相较于海外粉丝对这一预告登上X(原推特)世界趋势第一的兴奋,这张专辑直观的欧美导向和显而易见的英文歌创作,也在韩国国内论坛上掀起了争议——K-Pop没了K,只剩下Pop。
事实上,根据韩国音乐内容协会的数据,2020年到2023年,K-Pop歌曲中英语歌词比例出现显著上升,诸多K-Pop主打曲的副歌部分,甚至完全使用英语歌词。
显而易见的是,即便出身自全球知名男团,这张专辑在韩国本土市场成绩却并不如意,仅主打歌《LOST!》发布当日,在韩国主要音源榜单Melon收听便未入Top 100榜。
而这种“海外热,韩国冷”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Lisa、Jennie等头部K-Pop艺人身上。
从音乐上来说,K-Pop并非是一种类型音乐。美国知名K-Pop记者Jeff Benjamin就曾指出,K-Pop少以音乐风格定义,“基本上每首歌都有说唱、歌唱、跳舞部分,以及融合不同风格元素。甚至在当下的K-Pop,增加英语系音乐人合作、紧跟西语热创作多语言歌曲等愈加普遍”。
而这种涵盖大量音乐风格、语系所呈现的大融合做法,核心也在于K-Pop并没有单一的起源或是传统的韩国文化特性。
韩国独立歌手金艺林在接受《Tatler》采访时也提到,“韩国文化具有将事物融合在一起的强烈能量,不论是食物、服装、音乐,我们比起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擅长)融合流派。K-Po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如HYBE董事长方时赫所言,去“K”是基于需要超越有限的粉丝市场,即在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中满足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不管是外国人做K-Pop,还是K-Pop艺人向欧美看齐,“去K”趋势不过是K-Pop在世界各地的灵活本土化,其最终的指向的是建立国际性的认知,不断更新将全球市场囊括其中。
所以,为了上B榜、拿格莱美,哪怕K-Pop没了K,也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