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身世”是这样确定的
《红楼梦》的“身世”是这样确定的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考证过程却异常曲折。1921年3月27日,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的初稿,正式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认为书中所写乃曹雪芹家事,这成为了《红楼梦》身世的流行说法。而胡适的贡献不仅如此,他更是将《红楼梦》从文学带入了研究领域,成为“红学”的鼻祖。
公元1921年3月27日,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的初稿,正式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认为书中所写乃曹雪芹家事,这成为了《红楼梦》身世的流行说法。而胡适的贡献不仅如此,他更是将《红楼梦》从文学带入了研究领域,成为“红学”的鼻祖。
然而,《红楼梦》作为一部乾隆年间问世的作品,为什么要将近两百年后,才能确定身世呢?
其实,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红楼梦》,并不是一部自始至终完整流传的书。在清朝的时候,曾经有政治的打压,导致《红楼梦》遭遇无数生存困境。
这是为什么呢?
核心原因,就是清朝普遍禁止“淫词小说”,维持善良风俗,免于滋事生端,而《红楼梦》因为所记内容铺张奢华,且有男女情爱之事,屡屡惨遭不测。
第一个打压它的人,是乾隆皇帝。乾隆年间不仅有着名的“文字狱”,也大力挞伐小说、戏曲一类的文学作品。(想了解更多乾隆时期的故事,请到1751年2月8日的北京)
第二个专门针对《红楼梦》,欲除之而后快的人,是嘉庆年间的安徽学政玉麟。他认为《红楼梦》有影射权贵之嫌,只是当时,小说销毁的范围在安徽省内,并没有扩及他省。
第三个劫难是道光皇帝颁布的《御制声色货利谕》。当时,江浙一带查禁大量“淫书”,与《红楼梦》相关的续作全都付之一炬,甚至是《水浒》、《红楼梦》、《金瓶梅》等戏曲演出,都被严格禁止。
最后一个彻底查禁小说的人,是同治时期的江苏巡抚丁日昌。丁日昌“追根究底”,认为“太平天国”之乱的爆发,乃是“淫词小说”使人道德沦丧的结果,因此在同治年间彻底查禁,《红楼梦》再次无法幸免。(想了解更多太平天国的事迹,请到1851年1月11日的金田)
《红楼梦》流传至今的版本系统,有程伟元及高鹗刊印发行的活字印刷本,以及各式手抄本。前者,程元伟及高鹗曾分别刊发过两次修订版本,按时间顺序,称为程甲本及程乙本,统称为程高本,共有120回;后者,总计约有十余本,在文字、章回上都有些错漏与删减,章回数居多在80回以内,其中几本含有脂砚斋的批注,即“脂批”,因此又被称作“脂本”或是“脂评本”。
这些手抄本的命名,按照书上所记的成书年份,命名为甲戌本、己卯本与庚辰本,还有一些手抄本因为其他特征而不以年份命名,比如因戚蓼生晓堂氏作序得名的“戚序本”,以及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的“列藏本”。
民国初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决定刊印新标点本小说,老板汪孟邹就催促着胡适,给《红楼梦》写一篇考证。于是胡适就着手考证起《红楼梦》,并且聚焦解决《红楼梦》的作者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在清代政治的打压下,《红楼梦》传世的版本各有不同,不仅难以确定先后问世时间,也没有署名作者。比如,程甲本里的序言,程伟元写了“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而脂本多注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仅没有指明作者是谁,脂砚斋的身份亦未明朗。
第二,当时的研究者,对《红楼梦》作者与故事原型百般猜测,而未有定论。据胡适自己的整理,第一派代表是王梦阮《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讲的是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第二派代表是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贾宝玉所指的是废太子胤礽;第三派代表是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俞樾《小浮梅闲话》及钱静方《红楼梦考》,主张《红楼梦》记的是纳兰性德的故事。(想了解更多胤礽的故事,请到1676年1月27日的北京)
胡适认为,这些研究者,未曾用心查证《红楼梦》的作者与版本,而只是大多用附会的方式,对情节进行猜测。因此,他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校对各式版本与相关文献,进行破解。
最后,胡适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确为曹雪芹,并且认为戚本早于程高本,因此传世本的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手笔,后四十回则由高鹗所续。
不过,胡适的贡献虽大,这却不是“红学”研究的终结,质疑与讨论在之后仍然持续。
首先,胡适在撰写《红楼梦考证》前后,突然得到很多新的材料,都是其他学者不曾发现过的,如此“幸运”,不免受到怀疑。其次,新的材料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突然发现的《四松堂集》、甲戌本的真实性等,都被列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此外,主观的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疏漏,比如,曹雪芹仍不见于曹氏家谱之中,其人生平究竟为何,仍难确定。而胡适极度不信任程高本,却屡次用程高本的内容证实来作者身份,也受到后来学者的批评。
然而,纵有纰漏,胡适的考证却因其创新性与权威性,成为了红学的主流论调,手抄本的地位自此提升。但是,就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金瓶梅》一样,《红楼梦》之谜尚未完全揭开,也使得这部奇书蒙上一层传奇的色彩,为后世的我们津津乐道。
两百年来,围绕着《红楼梦》所衍生出来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它的众多版本和相关研究论述,恰好验证了 顾颉刚 先生在层累说中所揭示的规律(详见 规律1-“层累说”:古史传播与信息处理 ),而《红楼梦》之所以持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则验证了头部效应的规律(详见 规律15-头部效应:强者为什么恒强 )。
历代评价
1、“民国十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由汪原放校点整理以“王希廉评本”为底本,加新式标点的《红楼梦》,道光十二年的“王评本”其底本即为乾隆五十六年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木刻活字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世称为“程甲本”。新红学开山祖师胡适特地为亚东版《红楼梦》写了一篇长序《〈红楼梦〉考证》,这篇长序是开创新红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白先勇
2、“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是主张家史自传说的;其中周汝昌先生是考证派的集大成者,在此学派基础上有发展,开创‘文化思想派’,将红学研究上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既宏扬精华,同时也审视缺陷,他认为《红楼梦》是进入中华文化的‘一把总钥匙’。”
──梁归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