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里的三对父子情说起,谈谈父爱如山
从《红楼梦》里的三对父子情说起,谈谈父爱如山
俗话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严父”的教导。因此,儿女是否成才,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得、最无私的关爱。任何一种的缺失,都是不完美的人生。
在古代,幼年失母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然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严父的教导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可是,大部分人在年轻时,总是对父亲有这样那样的误解,相对来说,更向往慈母的怀抱。只有待到自己也为人父母后,才能真正理解,父亲当年“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严厉,其实才是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自古以来,父子之情,乃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怀,没有之一。
在《红楼梦》里,同样也有父子之情的存在。即使有时候,那份父子之情会被旁人所误解。然而放之于当时的此情此景,或许,那些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子不教”,也并非“父之过”。
贾珍与贾蓉的父子情
在《红楼梦》里,贾珍与贾蓉这对父子,应该是最受人不齿的父子。很多人以为,贾珍自己的放荡下流,导致了贾蓉这个儿子的不学无术。更因为贾珍和儿媳秦可卿之间的不论之情,直接导致了贾蓉有屈难伸的、报复性的反弹。
然而,换一个人站在贾珍的立场上,如何教导自己的儿子才算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呢?
作为公卿世袭的宁国府当家人,贾珍的父亲贾敬早年就出家修道不问世事。虽然贾珍的幼年遭遇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在贾珍成年后,娶妻生子、承受祖宗荫庇的角度上,贾敬是没有亏待到贾珍的。
而受自身条件与资质的限制,贾珍并没有勉强地走仕途功名之路。既然自己没有那份天赋,又何苦去自讨苦吃?所以,贾珍选择了安分守己地呆在宁国府、管理宁国府。在待人处事的方面,贾珍是做得很不错的。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练达无非就是待人处世。贾珍的人情练达做得如何?
秦可卿死后,贾珍知道宁国府自己身边没有合适的管理人,立即全权相托于王熙凤、而且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这份决断与豁达,也足可证明贾珍在为人上还是有可称道之处的。
最受人诟病的,或许就是贾珍与贾蓉父子调戏尤二姐尤三姐姐妹的情节。认为这是贾珍为老不尊,父子聚麀之诮。
然而,尤二姐尤三姐是什么人?贾珍续弦的尤氏夫人的继母的拖油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层关系,甚至连一口气读完都有点费力。
站在贾珍的角度,只不过是贾珍名义上的小姨妹,根本没有任何的血缘之情。只要贾珍和尤氏之间有些许夫妻之情,尤氏夫人对尤二姐尤三姐的态度,必然就是贾珍的立场。
而尤氏夫人与尤二姐尤三姐之间的关系,天生就是敌对的关系。这是一个自古以来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尤二姐尤三姐在贾珍父子眼里,不过就是一对可供亵玩的花瓶。
别以为贾珍何贾蓉一起跟尤氏姐妹拉拉扯扯就是父不父、子不子。在封建社会里,越是有钱人,越是权贵人家,父子相携出入风月场所,几乎是名正言顺的。我们并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评价。
因此,贾珍之于贾蓉,其实是一种比较过分的溺爱。只不过,贾珍所表现出来的“严父”之情,并不是正统的道貌岸然,而是他自己所认为的“无可无不可”的纵容而已。
实际上,在整个《红楼梦》里,假如也从未有过对父亲不满的只言片语。
可见,在贾蓉心里,即使对父亲不是特别敬重,至少也没有多少怨恨之情。至于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关系,倒是不值一提了,根本就是空穴来风之事。
贾赦与贾琏的父子情
相对来说,在《红楼梦》里,贾赦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作为荣国府的长房嫡子,手里没有半点话语权。整个荣国府全部被贾政这个弟弟把持。甚至连居所也被迁到了荣国府的角落。
虽然,在《红楼梦》里并没有明说贾赦为何落得如此下场,但从那个中秋之夜的家宴上,贾赦说出“天下父母本就偏心”的故事来看,贾母对贾赦的处置,应该还是有点过分之处。
事实上,对贾赦的怨言,贾母并没有明显的反驳。或许,母子连心,就贾母内心而言,也觉得对这个大儿子有所亏欠之处?
只是,从贾赦一贯的表现来看,贾赦遭到这个待遇也确实有点重了。贾赦有哪些缺点?最受人诟病之处,就在好色贪财两点上。年过半百之人,却觊觎正值妙龄的鸳鸯,想纳她为妾。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那个时代里,以贾赦世袭三等将军的爵位。纳几房小妾可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娶妻选德,纳妾从貌,即使贾赦再年老,只要纳妾也必然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
更何况,我们或许也可以认为,荣国府这么多丫环,贾赦偏要选择鸳鸯,是不是有其它所图?
大家都知道,贾母有个小金库,这个小金库就是由鸳鸯掌管。可以说只要掌握好了鸳鸯,也就掌握了贾母、乃至整个荣国府的财政大权——明面上,荣国府已经入不敷出没有多少余粮了。贾母的小金库,或许就是荣国府里最后的一桶金。
如果贾赦顺利纳鸳鸯为妾,掌握了财政大权的贾赦,会不会咸鱼翻身拿回自己应有的管理权?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对旁人来说,谁管理荣国府都没有问题,甚至对贾母来说,让二儿子贾政当家,貌似更有利于家族的发展。然而对贾赦而言呢?
如果贾赦真的那么一文不值,为何世袭的爵位却没有剥夺?当然,想要将爵位转到贾政头上,是需要皇帝批准的。或许贾赦也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既然没有到那个让皇帝都看不上的程度,谁能说贾赦就绝对不能管好荣国府?这还是一个两说的问题。
贾赦自己做儿子受尽了委屈。那么,他对自己的儿子如何?
贾琏这个儿子,分明就和父亲不是同一条心。长期跟着叔叔婶婶转,甚至连住处也离叔叔更近。换了任何一个父亲,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方式教训自己的儿子。
即使贾赦再没有话语权,管理、教训一下贾琏,在整个贾府也是无人敢挡的。但是,贾赦有做过吗?
除了那次安排贾琏抢石呆子的扇子,被儿子反驳了几句,贾琏便挨了一顿揍之外。似乎很少有贾赦对贾琏说三道四的记录。难道贾赦真的不知道儿子和自己不是同一条心吗?
只不过,或许是贾赦也认清了现实,既然儿子和叔叔一起混能获得更好的前途,拿到更大的实惠,“亲愿亲好、邻愿邻安”,何况自己的儿子?
所以,贾赦也就默认了贾琏的选择,很少干涉儿子的实际行动。这一点,难道不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支持吗?
相对于贾珍对贾蓉的纵容,贾赦对贾琏则更多是冷眼旁观。
一方面,不想因为自己的介入而让儿子和叔叔之间产生隔阂。只要贾琏能有半点成就,即使是在贾政的扶持下获得,但谁能说贾琏就不是贾赦的儿子?因此,贾赦对贾琏的父子情,或许也的确可以算得上“父爱如山”。
贾政与贾宝玉的父子情
在整部《红楼梦》里,贾政与贾宝玉这对父子,是交流最多、但矛盾也最为激烈的一对。
我们都知道,贾政已经是荣国府实际的掌门人。尽管对外而言,世袭的爵位还在哥哥贾赦的头上,但即使是在林如海这个妹夫心里,贾政的份量也要远远超过贾赦。
更何况,贾政是整个贾府一族唯一出任实职的官员。尽管官衔并不显赫,然而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开始,到后来的外放为一省学政,也算是勉强撑起了荣国府的门楣。
按照原著的描述,贾政年轻时倒也诗酒放诞,风流倜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就成了迂腐不堪之人——尤其在贾宝玉的眼里,贾政这个父亲,就是一个凶神恶煞的代名词。
然而,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贾宝玉对父亲的看法,是不是和我们自己少年时代对父亲的那份“恐惧”相同?
尤其是十岁前的男孩子,越是调皮捣蛋的男孩子,被父亲责骂、敲打的几率就越高。而贾宝玉的行径,不喜仕途经济,也就是我们现代的不喜欢读书学技术,贾政恨煞了贾宝玉这种不学无术的性格。
对望子成龙的贾政来说,这何异于自甘堕落、自毁前程?试问,天下哪个父亲能坦然接受自己儿子不成器的行为?
可怜天下父母心,贾政虽然迂腐,但并不是不知上进,可以说他是整个贾府里压力最大的人。自然想自己最能寄予重望的儿子迷途知返。
所以,当贾环诬告贾宝玉调戏金钏儿,导致金钏儿投井身亡后,贾政终于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而动手揍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贾政揍贾宝玉有多凶,其实就是对儿子的不成才有多失望。每揍一下,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那可是疼在贾政自己的心里啊。
可怜,贾母和王夫人还在哭天喊地,要为贾宝玉争个说法。殊不知贾政自己的心里本来就在滴血!贾母、王夫人和贾政,两拨人对贾宝玉的态度,也就充分说明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一般来说,母爱都是柔软的,更是细腻的,容不得自己的孩子有半点委屈和伤害。只要自己的孩子遭遇任何的伤害可能,她们柔软的翅膀也会竖立起刀箭般的锋芒。这一切都只需要一个条件: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受到伤害。无论伤害他的人是别人还是他的父亲。
而父爱则更多是沉默的,相对也是严厉的。父亲的爱,总是那么醇厚,更有点让人望而生畏的深邃。相信每个男孩年幼之时,对父亲的眼神总是那么渴望、同时又是那么的害怕。这就是贾政对贾宝玉的父子之情。
很多人以为,贾宝玉对贾政的父爱并不特别感冒。然而,在《红楼梦》第78回里,贾宝玉写下姽婳将军诗,贾政为其亲手执笔的行为来看,父子两其实还是很有默契的。或许,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不爱武妆爱红装的贾宝玉,也开始略微懂得父亲的对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所以,那一回的场面,是贾政难得一见的温馨与记忆。更是贾宝玉一生最难忘怀的一次临场发挥。
我们能想象得到,如果贾宝玉真的能按部就班地活到终老。那么,许多年之后,即使贾政已经不在了,在贾宝玉的心里,那个自己吟诗、父亲执笔的场景,难道不是最令人回味的父子情深吗?
所以,从《红楼梦》里贾珍和贾蓉、贾赦与贾琏、贾政与贾宝玉三对父子情来看。父爱如山这句话,并没有因为哪个父亲性格卑劣、哪个儿子不争气而变质。尽管在外人眼里,或许他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然而只说父子之情、父爱之重,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千百代一来,作为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承之一的父慈子孝,必然是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要放弃的。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当我们年幼之时,或许会对父亲“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严苛有这样那样的反叛。当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父爱如山,古人诚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