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三个误区及肺射频消融术治疗指南
肺结节的三个误区及肺射频消融术治疗指南
如今结节常见,很多人的体检报告上都提示有肺结节。面对肺结节,有人焦虑,有人觉得不用小题大做。
实际上,如果发现长有肺部结节,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过度焦虑紧张,迫切要求切除。二是存在逃避和侥幸心理,没有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有结节增大,甚至肿瘤转移的可能,原本微创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不得不面临化疗、放疗等治疗;三是病急乱投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体检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先不要担心它不一定是癌,毕竟大多数肺部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是癌,也不必恐慌,早期的癌症,只要通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痊愈的,医生会根据影像中结节的生长方式、边缘形态、周围血管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给出治疗建议。可能是观察,也可能是手术处理。
如果选择观察,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妥善保管以往CT影像资料,以便复查时医生观察比较诊断。
特定人群需要高度重视
1、长期吸烟者:主动或被动吸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2、有家族史的人: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风险相对增加。
3、长期暴露在有害环境下的人:如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
4、慢阻肺(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外科微创技术飞速发展,对肺结节的治疗手段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消融技术成为新的治疗选择。其中包括肺叶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方法。最常见的是肺叶病灶射频消融术,利用CT影像设备做引导,利用一根或多根细的穿刺针刺入肿瘤内通过将电极针插入病灶位置,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来破坏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消融术切口仅为一个“针眼”,实现“微创中的微创”,减少患者痛苦。
肺射频消融术在CT引导下操作,定位精确,无需切除正常肺组织、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可同时治疗多个、多处肿瘤,可以多次、重复治疗而不加剧恶性肿瘤的进展。只需局部麻醉,操作时间短,多数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平卧监测生命体征6小时,6小时后可床上进行适当翻身等少量活动,生活可自理,术后2小时可饮水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术后第2日复查胸部CT ,观察有无出血、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发症,若恢复良好,可于术后2日左右出院。
哪些患者适合肺射频消融?
①因心肺功能差或高龄不能耐受手术切除;
②拒绝行手术切除;
③外科切除后又新出现的病灶或遗留病灶,患者无法耐受再次手术或拒绝再次手术;
④多发磨玻璃结节(先消融主病灶,其他病灶根据发展情况考虑再次消融);
⑤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度胸膜黏连或胸膜腔闭锁;
⑥单肺(各种原因导致一侧肺缺如);
⑦重度焦虑,经心理或药物治疗无法缓解。
在治疗前,患者需要戒烟、戒酒,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遵医嘱口服止咳、止痛药,用于预防咳嗽、疼痛。有高血压病史的,术前可口服降压药。但口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在术前遵医嘱停药数天。
肺射频消融术出院后,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三天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和项目进行复查,出院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属于相对正常现象,术后2~5天多数出现发热,与术后肿瘤病灶炎症、坏死吸收有关,低于38°C可不做处理。如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咳鲜血等症状时及时来院就诊。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