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路径与发展建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路径与发展建议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rracelve.com/hangye_x.php?id=16132&pid=1&ipage=3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从产品使用阶段、废弃阶段的管理控制,到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资源化利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建议。文章内容详实,涵盖了技术手段、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路径与发展建议

一、加强产品废弃阶段的管理控制与有效引导

在产品废弃阶段,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推动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规范企业及个人在产品废弃阶段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分类、储存、处理和回收。同时,行业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产品废弃阶段进行监管和执法,确保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媒体、公益广告、教育机构等途径,加强产品废弃阶段管理和回收利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整体来看,推动废弃物源头减量与资源化设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运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新能源固废、废弃高分子材料、工业固废跨产业协同、城市多源废弃物耦合等重点领域实施废弃物源头减量的实施路径与主要任务如图2所示。


图2废弃物源头减量的实施路径与主要任务

二、完善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的路径与主要任务

1.优化废弃物回收网络和设施布局

开展废弃物回收网络规划,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及乡村区域的废弃物产生和流动模式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回收站点布局。重点在于平衡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服务范围,确保覆盖面广、易于访问。升级现有回收设施,引入自动化分类和智能监控系统,促进能效优化。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废弃物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实现精准的废弃物流监控。

2.提升废弃物分类收集的效率和精准度

引入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提高废弃物分类的准确度和速度;研究和应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和分类废弃物;利用大数据和预测模型分析废弃物生成趋势,优化收集频率和路线,减少资源浪费;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分类指导系统,帮助公众更准确地进行废弃物分类。

3.加强废弃物回收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完善废弃物处理、分类、运输和再利用的行业标准与规范,推动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标准化,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采用最佳可行技术,确保回收过程高效且环保。加强对废弃物回收行业的监管,确保行业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同时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废弃物管理的技术革新。

新能源固废、废弃高分子材料、工业固废跨产业协同、城市多源废弃物耦合等领域的完善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路径与主要任务如图3所示。


图3完善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的路径与主要任务

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路径与主要任务

1.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方案与技术清单

对于不同的产品或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路径的资源-环境-经济效益、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尽相同。因此,在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转型时,需厘清不同产品或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路径的优先级,构建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清单。因此,聚焦量化关键产业和行业的循环路径,辨识不同产品或材料的循环路径并构建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清单,优化废弃物管理的全过程和精细化循环方案,推动高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物质实现100%循环利用,促进无法回收或资源-环境-经济效益低的物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精细化管控与污染协同控制

固废是多种复杂毒害物质和有价资源的混合物与载体,可造成长周期、跨介质、复合性污染,但也是多种战略资源特别是金属资源的重要来源。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转型阶段,全产业链体系产生的固废数量大、种类多、污染重,因此,需从深度治理和精细化管控角度出发,推进固废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解决固废代谢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属性和低碳转化机制原理的关键科学问题,多角度解决具体领域实际问题,如有机固废处置过程痕量污染物脱除、重要固废质能循环和解离-再造过程代谢关键元素赋存与流向调控规律、复杂固废区域循环过程污染时空变化规律和毒害组分溯源等。

3.提高废弃物分级、分类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对废弃物实行分级、分类处置和管理,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关键步骤,可以实现资源的梯级综合利用,减少因废弃物不当处理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从而节约资源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分类处理技术水平,借鉴国外先进的废弃物分类处理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适应性优化。开展针对可回收物、有机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等不同类型废弃物的分类处理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精准的分类处理技术,最大程度地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4.推动产品二次使用和服务的规范发展与创新应用

通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应用新用途、再制造、再使用、翻新和维修等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服务年限或促进产品中关键要素的循环和再流通,进而降低对原产品的需求,减少整个产业链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并规范二手商品交易,丰富交易渠道,构建多层次、多业态的二手商品市场,完善二手商品管理制度和政策标准,构建二手商品企业信用体系,培育二手商品鉴定、评估、认证第三方机构,加强二手行业市场监管。推动废旧产品及装备再制造并完善应用场景,提升汽车零部件、电机、变压器、机床等退役废弃物的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推进汽车零部件、文化办公设备再制造的规范发展,建立再制造产品管理平台,完善再制造产业服务体系,推动将再制造产品纳入售后服务体系。

新能源固废、废弃高分子材料、工业固废跨产业协同、城市多源废弃物耦合等重点领域具体的建设路径与主要任务如图4所示。


图4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与主要任务

四、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建议

(一)强化统筹管理,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建议构建以碳减排为导向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废弃物循环利用融入到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相关实施方案、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减少价值链上游的间接碳排放,切实发挥好协同增效作用。一是构建资源材料和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核算与评价体系,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准确核算和评估循环利用活动的碳减排效益。二是发展更为综合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增加原材料使用约束指标,引导资源可持续和高效利用,降低整体碳足迹,推动经济系统朝更为环保和低碳的方向发展。三是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多领域、多层次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对“双碳”目标支撑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二)加速技术进步,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水平

建议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节约原材料、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废物再利用和再制造等方面,加速推动资源节约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着重加速在原材料节约领域的技术创新,寻求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在特定种类固废的精细化利用技术方面,强化研发工作,推动特定种类固废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有效利用,同时,深入挖掘不同种类固废的特性,发展高效、环保的处理和利用技术。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固废综合利用行业中的技术门槛较低、技术交易困难、专利使用界定不清等问题,建议积极探索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尝试引入技术授权连锁经营等方式,促进知识产权的有序流通和交易,将创新技术与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此外,积极培养具备科技研发创新与转化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固废循环利用和处理处置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再生产品的提质升级与规模化应用

建议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价格机制,强化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建立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及其价值、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固废处理与处置生态补偿机制和定价机制,制定并落实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的具体办法。完善循环经济、固废处理与碳减排协同的财税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押金返还等措施为公共财政提供支持。引导固废产生企业设立资源回收基金和低值固废处理专项资金,完善对稀有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出口税收政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路径与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