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神演义》到《哪吒》:一个神话人物的现代蜕变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一个神话人物的现代蜕变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电影系列,哪吒这个经典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变迁?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从“封神”到“造人”的转变过程,以及这种转变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哪吒2》海报 图源网络
三个版本的哪吒:从神到人的转变
作者海北尬生回顾了自己接触哪吒形象的三个阶段:童年时观看的动画片《哪吒传奇》、青少年时期阅读的《封神演义》,以及近年来的《哪吒》电影系列。通过这种个人化的视角,文章展现了哪吒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差异。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这部作品中的哪吒故事充满了扭曲和矛盾。哪吒与李靖的关系被描绘得极其冷漠和残酷,哪吒甚至需要“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而李靖在事后仍然不原谅他。这种处理方式否定了人物的人性,使得角色难以引起共鸣。
《哪吒传奇》动画片:这部2003年的动画片对《封神演义》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纠正。李靖夫妇被塑造为爱孩子、宠孩子的正常父母形象,哪吒则被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孩子,有聪明也有犯傻,有时努力有时贪玩。这种人文化的处理让哪吒更加贴近观众,更容易引起共鸣。
《哪吒》电影系列: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进一步深化了人文化的定位。太乙真人被塑造为一个嘻嘻哈哈的大胖子,敖丙不再是单纯的反派,而是与哪吒有友谊的复杂角色。这种多元化的角色塑造使得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
人文主义的体现: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当代中国电影
文章将这种从“封神”到“造人”的转变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相联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描绘圣母像时,开始强调人物的人性,通过展现他们的情感和特质来凸显他们的神性。这种艺术理念的转变,与当代中国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文艺复兴前的圣母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拉斐尔作品)
价值观的演变:从样板戏到现代电影
文章还探讨了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特殊时代,人们被告知好人必须是绝对的好,坏人必须是绝对的坏,这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与现实严重脱节。直到美国大片被引入中国,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英雄人物不需要被塑造得完全正面,反而有缺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第四十一》剧照 图源网络
《哪吒2》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票房奇迹,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不应该是一个标签或者一颗生锈的螺丝钉,人就应该是人。这种意识的觉醒,是推动中国电影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动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图源网络
结语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电影系列,哪吒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融合。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电影艺术上,更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人性、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正如文章所说,这种意识的觉醒,是让我们远离那种封神、打鬼却偏偏造不出来人的时代的真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