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49004000_121647251/?pvid=000115_3w_a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将其与心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本文将探讨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及其在心学体系中的地位。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其言“致知在格物”,又“物格而后知致”。作为知识论、修养功夫论的统一,“格物致知”是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在王阳明的思想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阳明一生的学问均从实践中得来。年轻时,他非常信任朱熹的理论体系,并按照朱熹的思想理论去一步步实践,但是他与朋友“格竹子”的失败,让他意识到朱熹的理论并非十分完善,于是不断更正朱熹学说,提出自己的一套学说体系。

关于“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是内在的格心,由内而外。他训“物”为事,是“意之所在”,因此“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王守仁《大学问》)又“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守仁《传习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