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袁仲谦:从作文争执到师生典范
毛主席与袁仲谦:从作文争执到师生典范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提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袁仲谦。这位被学生们称为“袁大胡子”的老师,曾因一篇作文与年轻的毛主席发生激烈争执,甚至撕毁了毛主席的作文。然而,这段经历最终却成为一段佳话,展现了师生之间如何通过理解和尊重,共同成长。
1913年,毛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入学后的第一堂国文课,袁仲谦给全班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评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毛主席的作文观点独到,文笔犀利,但袁仲谦却在作文末尾发现了一句“民国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第一次作文”,认为这是“画蛇添足”,要求毛主席重抄一遍。当毛主席坚持己见时,袁仲谦情急之下撕烂了作文,引发了一场师生之间的争执。
然而,这次争执并没有影响袁仲谦对毛主席的评价。他反而更加关注毛主席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专门找毛主席谈话,指出他读书虽多但过于杂乱,建议他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精读重点书籍。同时,袁仲谦还为毛主席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读书清单,并建议他多研习韩愈的文章,改变原有的康梁体文风。
毛主席对袁仲谦的建议非常重视,不仅调整了学习方法,还开始重视韩愈的文章,这为他后来形成独特的文风奠定了基础。毛主席后来回忆说:“我能写古文,颇得力于袁吉六先生。”
毛主席在求学期间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如杨昌济、袁仲谦、谭咏春、符定一等,他们对毛主席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老师不问家庭背景,只关注学生的才华和潜力,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始终铭记师恩。1950年,他特意邀请袁仲谦的遗孀戴常珍到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并多次从自己的稿费中资助她。对于曾被自己“驱逐”的一师校长张干,毛主席也给予了理解和帮助,体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尊师重教的品格。
这段师生故事展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人格的塑造。毛主席与袁仲谦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