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战斗力有多差?居然让72个倭寇如入无人之境!
明军的战斗力有多差?居然让72个倭寇如入无人之境!
明朝的军事实力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朝代,留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另一方面,明代又给人军事羸弱的印象,蒙古人先后两次兵临北京城下,女真人则是多次越过长城攻进内地。这种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明朝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一方面,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朝代,素有“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美誉,留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但另一方面,明代又给人军事羸弱的印象,蒙古人先后两次兵临北京城下,女真人则是多次越过长城攻进内地。特别是土木堡之变,此时明朝立国不过八十年,便遇到了亡国之危,幸得于谦力挽狂澜,指挥了北京保卫战,强行给明朝续命两百年。
其实,这并不矛盾。“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是清修明史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称明朝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与唐、宋相比,社会更加繁荣;幅员辽阔,疆域比汉朝和唐朝还要大。清朝之所以对朱元璋作出这么高的评价,虽然有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人心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确实当得起这个评价。在明朝皇帝中,朱元璋是独一档的,甚至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是能排得上号的。朱元璋之后,朱棣算一个合格的皇帝,虽然开创了“永乐盛世”,但与朱元璋相比,他还差了一截。因为正是从他开始,明朝开启了主动放弃国土的先例。朱棣之后,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军备废弛,武力不振,蒙古人南下劫掠如家常便饭,对外战争基本上败多胜少。要想彻底了解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从明代的边防政策和军事制度谈起了。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后,派大将徐达北伐,顺利攻克了北京,将元廷成功赶回了蒙古高原。但并没有擒住元顺帝,徐达遂请示朱元璋,要不要穷追猛打,斩草除根。
朱元璋说:
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元朝起源于北方,忽必烈之所以能得天下,是他们的气数旺了,天命来了挡都挡不住。)
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现在他们气数尽了,自然就衰败下去了,元朝的成败都是上天的意思。)
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现在放他们北归,也没有必要穷追猛打,任他们自生自灭吧!)
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他们出塞后,固守边疆,防御他们侵扰就可以啦。)
这就等于定了一个调子,没有必要将蒙古人赶紧杀绝,更没有必要将蒙古高原据为己有。这倒不是说朱元璋没有雄心壮志,不想开疆拓土,实在是占领那个地方有点得不偿失。
中原王朝是否开疆拓土,主要是看这个地方适不适合农耕作业,蒙古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寒冷,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就算短时间征服了蒙古,维系中原王朝对其的统治所带来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收益。而且,游牧民族擅长流动作战,要想将其彻底征服,也绝非易事。所以,大部分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往往都在长城以南。国家实力强大时,如汉、唐,还能靠着强大的国力将朝廷的意志影响到长城以北,但一旦中原王朝衰落,长城以北是非常容易脱离统治的。
朱元璋大概是看到了这一点,也就没有占领元朝故地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会让蒙古人安静地休养生息。终朱元璋一世,共对蒙元进行了9次北伐,每次北伐均对蒙古人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使其不得顺利恢复元气,将蒙古人对内地的威胁降至最低。
除了主动出击,朱元璋在积极防御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他在长城沿线设置大量军镇卫所,构建了防御蒙古人南下的坚固堡垒。经过演变,形成了我们熟知的“九边重镇”,即辽东、大同、宣府、榆林、蓟州、太原、宁夏、甘肃、固原九个军事重镇。当然,并不是说明朝在长城一线只有九个军镇,后来根据敌情的变化,又析置了新的军镇,只不过是这九个军镇较大,我们习惯以九边称之。
最好的防御是积极防御,朱元璋显然深通此理。他不光沿长城一线设置军镇,还在长城以北设立了大量卫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宁卫(治所在今凌源县)、开平卫(治所在今多伦县)、东胜卫(治所在今托克托县)三卫,将明朝的军事力量伸到了漠南,像钉子一样扎进了蒙古的大腿上。
尽管防御措施做得很充分,但朱元璋认为还不够。他总结西周以来历代统治经验,实施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分封自己十三个儿子坐镇北方各军事要地,形成了“塞王守边”的局面。
朱元璋分封图
诸塞王沿长城线立国,从东到西,从内到外连成一气,有效抵御了蒙古人的窥伺。但这些塞王掌握很大的权力,可以调动军队,任命王府官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掌握兵权的塞王本身就是一股极其危险的力量。果不其然,朱元璋死后,明廷内部爆发了争夺皇位的斗争,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得皇位,靖难成功。
朱棣深知藩王掌兵的危害,他唯恐自己重蹈建文覆辙,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即位后便立马采取削藩政策。相继削废一些藩王为庶人,并削夺诸王护卫。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朱棣削夺了宁王的兵权,将他改封到南昌,而把宁王控制的大宁卫拱手让给了蒙古兀良哈部,以感谢兀良哈出骑兵助其靖难成功。也有人说,朱棣并没有将大宁卫送给兀良哈,但是他将大宁卫内迁到保定,致使大宁卫故地被蒙古人占领,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主动放弃这个战略要地,都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该做的决定。因为这不啻于将明朝的北部防线直截了当地暴露在蒙古人面前,蒙古骑兵可随时长驱直下骚扰边境。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嘉靖年间的庚午之变。
大宁卫
让朱棣没想到的是,放弃大宁卫的恶果不止如此。大宁卫离锦州、宁远、广宁都不远,放弃大宁卫的另一恶果就是使明朝在辽东西部只剩下一条狭长的辽西走廊。这让明朝在与后金(清)的战争中,狭长的辽西走廊战略纵深有限,致使明朝在辽东战场屡屡处于劣势。
之后,朱棣又以东胜卫孤远难守为由,将其内迁到河北,明朝开始失去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尽管明朝之后一度重设东胜卫,但不久又废弃。河套地区逐渐被漠南蒙古占领。漠南蒙古王公常常以河套为跳板,不断入侵山西和京畿地区。
东胜卫
朱棣为了靖难,为了削藩,不断裁撤边防卫所,导致明代北部防线内缩,由此便产生了北部边防空虚的问题,使得朱棣只能迁都北京。这样,洪武年间的“塞王守边”,转变成永乐年间“天子守边”的局势。
可以说,明代边防之坏,始于永乐。或许,朱棣是想一劳永逸。在裁撤完长城以北卫所后,朱棣便学着朱元璋的样子,发动了五次漠北讨伐。然而,这五次讨伐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胜利,每次都是带着数十万大军,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战果平平,并没有将蒙古主力一网打尽,也就谈不上将明朝边塞的困扰彻底清除,反倒让明朝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成祖弃地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他推崇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对开疆拓土着实没有兴趣,把该要不该要的土地基本上都放弃了。他先是放弃了越南,然后又放弃了一个北方重要卫所—开平卫。开平卫位于今内蒙古多伦县附近,在北京正北方,距北京几百公里,放弃开平卫,意味着将防线南撤几百里,使北京无险可守,蒙古骑兵若要突袭,一天足矣。此次弃守开平卫,使得明朝天子真的守国门了。自此,明代边境基本龟缩在长城一线,再未向外迈出一步。
开平卫
明朝前期连续几代皇帝,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将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北部防线破坏殆尽,埋下了明代屡遭国耻的种子。但如果明朝有一支精锐的边防军团,也不至于被外族多次打到北京城下。但明朝的军事制度决定了其必然后继乏力。
明朝的军事制度为卫所制和军户制度。通俗来讲,就是朱元璋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划分出一拨人,令他们世世代代为军,这些人被称为军户。军户聚集之处为所,分百户所、千户所,所之上为卫,卫所军官负责管理本卫所的一切事宜。军户们“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农田”,也就是战时从军,闲时务农,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军户粮食的另一来源为商人屯田,明初立开中法,明朝政府让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境地区的卫所,完成后官府发给商人盐引,从而使商人获得贩卖食盐的资格,久而久之,商人为了减少成本,索性直接雇人在边境地区屯田,待收获后将粮食交给卫所。如此,则明朝军队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开支。朱元璋因此得意地说: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与军户制度在明朝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个制度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太过于僵硬、不懂变通。它明文规定:一个人一旦入了军籍,那么他的子子孙孙世代都是军户,不能改变。无权从事商业活动,也不能参加科举,人生中只有打仗和种田两件事,颇受人轻视。军户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更要命的是,军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胆大贪婪的军官开始与地方上的豪强相互勾结,将普通军户的田地强取豪夺。军户们没有田地可以耕种,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就渐渐地沦为了那些高门大户的苦力、奴仆,虽然有着军籍,但是实际上已经和“奴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电影《大明劫》中,孙传庭收回被豪强霸占的军田
据统计,朱元璋时期,军队的屯田粮食收入在两百万石以上,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当政时期,屯田的粮食收入已经不到朱元璋时期的百分之五,由此看来,卫所制度已经出现崩盘之势。
屯田的粮食收入下降只是一方面,后来就连商人也不往边境卫所送粮了。原来,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废除开中法,将商人获得盐引的条件从运粮食改为交现钱,在一段时间内,明朝的财政收入的确大大提高,但边境无人运粮,导致军粮不足。卫所制度再一次受到打击。
长此以往,一些军户不堪条件的困苦和军官与地方豪强的剥削,起了反抗之心,纷纷冒险逃离。到了嘉靖年间,全国理论上有200万军户,但实际上编入军队的不足一半,而且即使编入军队的军人,也大部分是战斗力低下的农民。这样的军队要想赢得战争,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低到什么程度呢?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一股人数仅有72人的倭寇在浙江上虞登陆。别看这股倭寇人数少,居然能从杭州一路烧杀抢掠进入南直隶,兵临南京城下。虽然他们最终在苏州被数倍于己的明朝官军消灭,但其在大明境内纵横无碍,取得累计杀伤官兵4000余人的战绩,却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明朝的边防体系已经彻底糜烂,军队战斗力与战斗意愿之低下,前所未有,令人咋舌。
难道明朝要一直这样烂下去吗?如此,不等外敌入侵,自己也就土崩瓦解了。关键时刻,一个人出现了,他的出现给明朝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大明这艘本该沉没的大船继续开到了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