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这些常见药物容易诱发肾损伤!
重要提醒:这些常见药物容易诱发肾损伤!
“是药三分毒”,不当服用药物会造成肾损伤。今天就来聊一聊如何预防药源性肾病。
什么是药物性肾损伤?
药源性肾损害又称药物诱发性肾损害性疾病,是由某种药物或数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肾脏作为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药物在摄取、转运、蓄积及排泄过程中与其接触最多,药物浓度在肾内也较高,极易发生药源性损害。
容易诱发肾损伤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感染类药物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某些头孢菌素类和万古霉素等。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抗乙肝药替诺福韦)和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也会损伤肾脏。发生肾损伤的概率通常与使用时间、剂量、体质有关。
在有明确的用药指征时,不建议随便使用抗菌药,用药剂量不要随意更改,注意用药疗程,避免长时间用药。原本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尽量选择肾毒性较低的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以及抗痛风药
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作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偶尔、适量地服用这些药物可以及时缓解病痛,但常有人为了快速起效,大剂量或者同时服用几种止痛药,从而导致急性肾损伤。如果服药后“发热”“疼痛”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应注意说明书中标注的用药间隔时间,切勿短时间内重复服用。特别是很多复方感冒药的成分都有对乙酰氨基酚,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可能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而引起肾损伤,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抗肿瘤药物
部分抗肿瘤药物在杀死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人体肝肾等脏器产生毒性作用,如顺铂、吉西他滨、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等。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肾功能(血肌酐)和尿常规的变化,一旦发现血肌酐值升高或出现蛋白尿,及早就诊。
造影剂
造影剂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尤其是对于原本就患有肾脏病的人群。因此,在造影前需要检测肾功能,在造影使用前后加强水化,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可有效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中草药、中成药
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已、朱砂莲、天仙藤等。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原因除中药本身具有肾毒性外,还可能与剂量过大或药物蓄积、药材炮制或煎煮不当等有关。
如何避免和减少药物引起的肾损伤?
不要滥用抗生素和随意使用镇痛药
当出现感冒、发热时,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效果,有肾毒性的抗生素反而很可能造成肾损伤。
当出现疼痛,不能随意使用布洛芬等镇痛药:一方面可能延误病情;另一方面会造成肝、肾损伤。
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去医院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用药,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肾毒性。
不要擅自滥用中药
有一部分人喜欢自行购买单味中药煎服,或前往资质不明的私人诊所购买所谓的“秘方”。这样是不对的,目前已经证实,多种中药或中成药是有肾毒性的,比如治疗“上火”的关木通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容易导致严重的肾损伤——马兜铃酸肾病,是目前无法治愈的。如果需要使用中药,一定要前往正规的中医院或诊所就诊,不要擅自滥用中药。
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或已患肾病
正在服药(也包括中药和保健品)者在就诊时,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所服药物,避免多种肾毒性药物合用。
已患肾病者在就诊时,要主动告知医生或药师自己患有肾病,或提供既往病历,详细地告知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方案——选用肾毒性小的药物,或减少药物用量,保证用药安全。
遵医嘱服药,切勿随意加量或擅自长时间服用
一般情况下,正常使用量、短期服用药物,是不会发生肾损伤的。如果超过正常用量、长期服用有肾毒性的药物,身体无法及时清除药物,导致药物在人体内蓄积,会极大增加肾毒性。因此,一定要及时就医,谨遵医嘱。
关注肾损伤早期症状,定期检查肾功能
如果病情需要长期服用有肾毒性的药物,一定要关注血尿、白细胞尿、泡沫尿、水肿、发热、皮疹、高血压、多尿、少尿等症状,一旦出现,需要立即就医,并且要遵医嘱定期去医院检查肾功能。生活中还可以多喝水加速尿液的排泄,减少毒性蓄积。
本文原文来自“人卫健康”和“广东药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