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水,说起……
从淮水,说起……
淮河,作为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江河,不仅滋养了两岸的沃土与生灵,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淮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重要标志。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条被誉为“风水河”的大河的前世今生。
淮河的地理坐标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源出桐柏山脉,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淮河流域西起嵩山、伏牛山(外方山)、桐柏山,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东临黄海,北以邙山南麓、黄河南堤和泰山与沂蒙山为界。
淮河的历史称谓
淮河古称淮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在中国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被称为“四渎”,分别为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据文献记载,淮河源出桐柏,东汇七十二山水,与泗水、沂水相会之后,独流入海,亦为大禹导淮之迹。
古籍中的“四渎”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山泽》中记载:“江淮河济为四渎。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
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中也有四渎的记录:“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公共也;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古人眼中的淮河
《周官》曰:青州,其川淮泗。
《周礼》曰:橘逾淮而北化为枳,此地气然也。
《楚辞》曰:潜周鼎于江淮兮。王逸注曰:言藏九鼎于江淮之中。
《尚书》曰: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入于海,是也。
《史记》曰:淮出胎簪山。
《汉书》曰: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淮水所出。
《孟子》曰:禹排淮泗,而注诸江。
《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
《禹贡》曰:淮溯其乂。孔安国注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鱼。
《晋书》曰:永嘉三年,淮濮水竭。
《山海经》曰: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郭璞注曰:今淮水出义阳平氏县桐柏山,东北经汝南、淮南、谯国、沛国、下邳,经淮阴县入海也。
《水经》曰: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
《水经注》曰: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毛诗》曰:鼓钟伐鼛,淮有三洲。
《统一志》曰:桐柏山,淮水出其下。
《桐柏志》曰: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
《释名》云: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
《风俗通义》云: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者,均,均其务也。
《春秋·说题辞》云:淮者,均其势也。
“淮者,均其势也”的解读
“均”意为均匀,使相等。“势”则指形势。淮河位于南北地理相均之处,常以淮河为界划分区界国界。历史上,淮河以其突出的自然标识和特征,成为南北分界线,现代的秦岭-淮河一线则被科学地划分为南北气候过渡带。这种定义与远见跨越了近两千年时间,是对淮河的精彩判断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