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61副谐音对联:看懂了捧腹大笑,看不懂莫名其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61副谐音对联:看懂了捧腹大笑,看不懂莫名其妙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3/05/14421628_1146651149.shtml

谐音对联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巧妙运用汉字的读音特点,创造出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对仗效果。这种语言游戏不仅富有幽默感,还能引发人们对汉字和语言的深入思考,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传统文化】
61副谐音对联:
看懂了捧腹大笑,看不懂莫名其妙
  谐音对联之所以让人捧腹大笑,笑过之后又深感妙不可言。如果一时看不出谐音之所在,又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的谐音特性,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
  这种语言游戏不仅富有幽默感,还能引发人们对汉字和语言的深入思考,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01—
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君须时珍。
  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下”谐音“夏”,“大雨”谐音“大禹”,“恐中泥”谐音“孔仲尼”,“鸡蛋”谐音“姬旦”,“豆腐”谐音“杜甫”,“留女婿”谐音“刘禹锡”,“言回”谐音“颜回”,与“子莫”同是孔子的学生。“伤足跟”谐音“[商]祖庚”,“惧侵身”谐音“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无医”谐音“吴懿”,[三国·蜀]大将“没药”谐音“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是汉代仙人,“君须”谐音君锡,宋代方逢辰字君锡,累官兵部侍郎、国史修撰,除吏、礼部尚书。时珍指明李时珍。
—02—
师姑田上担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禾上”谐音“和尚”;“绣裁”谐音“秀才”。
—03—
下大雨麦子灌种;
旱高地田禾必干。
  “下大雨”谐音“夏大禹”,古时“麦”和“墨”同音,“麦子”谐音“墨子”,“灌种”谐音“管仲”,“旱高地”谐音“汉高帝”刘邦,“田禾”谐音“田何”,“必干”谐音商朝大臣“比干”。
—04—
思南女子铜仁去;
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05—
播谷禽鸣,催起农夫忙播谷;
提壶鸟语,唤醒酒客出提壶。
  “播谷”谐音“布谷”,“提壶”谐音“鹈鹕”,都是鸟名。
—06—
鹁蛤带铃左右翼,纵横出哨;
蜘蛛结网转运丝,来往巡檐。
  “转运丝”谐音“转运司”,“巡檐”谐音“巡盐”,都是古代官职名。
—07—
乞丐分符,教化大行于郡邑;
优伶秉铎,弦歌遍沐于胶庠。
  清代松陵地方有一富人生性鄙吝,以“叫化”得名,康熙年间援例加纳为县令,同时有某人以善歌而得选某省教职,于是有人创作了这副联。“教化”谐音“叫化”。
—08—
打铁锤鸣,红火焰中三尺雪;
弹棉弓响,白云堆里一声雷。
  明代一考官想除掉一考生之名,出上联试之,考生应以下联,功名得以保留。“打铁锤鸣”谐音“打叠除名”,“弹棉弓响”谐音“但愿公想”,即从国家社稷出发。
—09—
市肆屠沽,大畜挂,小畜挂;
街坊博弈,前汉输,后汉输。
  明代杨基、徐贲市景即对。“挂”谐音“卦”,“汉输”谐音“汉书”。
—10—
坐破寒砧,从此渐入佳境;
磨穿铁砚,而今才得出头。
  古代某生员被罚荷枷示众,作此联以自嘲。“佳境”谐音“枷颈”。
—11—
永夜无聊,同向西窗剪蜡;
良宵独坐,好从东阁燃藜。
  古代读书人嘲笑同窗头上长瘌痢头而作一联。“蜡”谐音“瘌”,“藜”谐音“痢”。
—12—
闷拔红炉,尽是长叹短叹;
愁拈素帕,提起千思万思。
  陶振对杨性。“叹”谐音“炭”,“思”谐音“丝”。
—13—
马儿偕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
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
  这是古代一名学官对提举大人的妙对。“蹄举”谐音“提举”。
—14—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
  新娘戏对生员。“猿”谐音“员”。
—15—
风坠鹊巢,二三子连柯及地;
雨打猿穴,众诸猴戴露朝天。
  “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诸猴”谐音“诸侯”。
—16—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
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代年富对塾师。“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金膀啼鸣”谐音“金榜题名”。
—17—
史笔流芳,虽无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此联作者是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这幅对联巧妙的利用谐音,褒扬明末大忠臣史可法,讽刺备受皇恩却投敌仕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成仇”谐音“承畴”,讽洪承畴。
—18—
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粮。
  “老藕”谐音“老媪”;“新粮”谐音“新娘”。
—19—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宋代汪仲嘉招郡僚宴集,营妓赔酒,有杨小玉及李娘者色艺俱佳,户掾主杨,理掾主理,席间相戏得上联而无对句,后汪与敖麋对局,有沈姓县令旁观,乃得下联。“羊”谐音“杨”,“礼”谐音“李”,指二妓;“审”谐音“沈”,指沈县令;“迷”谐音“麋”,指敖麋。
—20—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第三个“管”谐音“馆”,第三个“罢”谐音“吧”。
—21—
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
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音“闵子骞”,“白牛”谐音“[冉]伯牛”,“白公骑”谐音“百公琦”,“公冶场”谐音“公冶长”。
—22—
筵上枇杷,本是无声之乐;
草间蚱蜢,还同不系之舟。
  “枇杷”谐音“琵琶”;“蚱蜢”谐音“舴艋”。
—23—
脚穿芒鞋迎宾,足下无履;
手执椰瓢劝酒,目前不钟。
  明代梁国公与铁冠道人张景华戏对。“无履”谐音“无礼”,“不钟”谐音“不盅”。
—24—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罐煮”谐音“观主”,私沽谐音“寺姑”。
—25—
三天不吃饭,胸中无点屎;
六月穿棉袄,胯下有汗淋。
  明代刘宁对周济。“点屎”谐音“典史”;“汗淋”谐音“翰林”。
—26—
和尚上楼,楼高梯短,何上,何上;
尼姑沽酒,酒美价廉,宜沽,宜沽。
  “何上”谐音“和尚”,“宜沽”谐音“尼姑”。
—27—
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
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
  明代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无履”谐音“无礼”,“不钟”谐音“不忠”。
—28—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舟未”谐音“周末”,“霍光”谐音“火光”。
—29—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音“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音“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音“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音“鲁班”,古代巧匠。
—30—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明代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
—31—
灯笼笼灯,纸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
  “纸”谐音“枳”,“下”谐音“夏”。“纸壳”“防风”“陈皮”“半下”,又指四味中药。
—32—
先生知其几乎,何为又入职方也;
太史非附热者,奈何只管翰林耶。
  “几”谐音“[织]机”,“职方”谐音“织坊”,“太史”谐音“太湿”,“翰林”谐音“汗淋”。
—33—
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
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尤秀才对雷和尚。“油”谐音“尤”,“擂”谐音“雷”。
—34—
风吹罗汉摇和尚;
雨打金刚淋大人。
  明僧人姚广孝、林御史戏对。“摇”谐音“姚”,“淋”谐音“林”。
—35—
江南日暖难存雪;
塞北风高不住楼。
  对联讲的是一个讽刺故事,一人姓娄、一人姓薛,小时候是好朋友,考上功名后,各自落难之时却又互不理睬。“雪”与“楼”分别谐音“薛”“娄”。
—36—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祸国鹿獐螬。
  1919年“五四”运动时,上海某花鸟店曾经悬挂此联。上联的三鸟,鸦指烟(鸦片),鸽指白鸽票(即彩票),鸨指开设妓院之鸨母。下联影射陆(鹿)宗舆、章(獐)宗祥、曹(螬)汝霖,三人在卖国条约上代表政府签字,“五四”时被斥为卖国贼。
—37—
大畜革离睽小畜;
家人临困涣同人。
  上下联共含十个卦名。“革”谐音“隔”,“离”谐音“篱”,“睽”谐音“窥”,“困”谐音“睏”[睡],“涣”谐音“唤”。
—38—
养虎果能贻大患;
熟猿宁足祭先生。
  挽宋教仁。“猿”谐音“袁”,指袁世凯。
—39—
士农工商角徵羽;
寒热温凉恭俭让。
  “工”一本义,一谐“宫”;“凉”一本义,一谐“良”。
—40—
水滚石流非是果;
柳藏莺宿未为花。
  蔡林屋对王雅宜。“石流”谐“石榴”,“莺宿”谐“罂栗”。
—41—
来正花开,如今多幸;
去虽叶落,未可轻离。
  蔡京对辽使李俨。“幸”谐“杏”,“离”谐“梨”。
—42—
臭十余年夫逐有;
矢三遗后饭增强。
  易顺鼎戏赠富竹友、樊增祥。“夫逐有”谐“富竹友”,“饭增强”谐“樊增祥”。
—43—
未离乳臭先排汉;
将到长毛又剪清。
  1909年,年仅两岁的宣统帝登基。著名革命党人朱执信在《中国日报》上出联征对,“未离乳臭”,暗指年幼的宣统帝,“排汗”谐音“排汉”,讽刺清朝统治者。香港刘一伟对下联。“长毛”,旧指太平军,又可指长出汗毛。“剪清”谐音推翻满清统治。
—44—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重泥”谐音“仲尼”,子路、颜回均是孔子的学生。
—45—
幸早里,且从容;
奈这事,须当归。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幸早里”谐“杏枣李”;“从容”谐“苁蓉”;“奈这事”谐“柰枳柿”。
  以下谐音对联,读者朋友不妨从细细品读中发现蕴含在其中的谐音之妙趣。
—46—
大柿滴水入洞;
诸猴戴露朝天。
—47—
真亏边继祖;
裹住褚廷璋。
—48—
居室同三苟;
为人合四诸。
—49—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50—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51—
君子多乎哉;
小人樊须也。
—52—
入门兵部体;
出户翰林身。
--53--
七菱八落;
十榛九空。
—54—
黄耉无疆;
白圭有瑕。
—55—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56—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57—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58—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59—
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60—
雨入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61—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