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隋朝覆灭:高句丽战争与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揭秘隋朝覆灭:高句丽战争与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辉煌的王朝,它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多项历史性的成就,如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等。然而,这个王朝最终却走向了覆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本文将从高句丽战争和科举制度改革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的大地见证过许许多多的朝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老话在一次次应验着。隋朝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尽管维持的时间短暂,但是隋朝存在时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在隋朝之前是已有数百年历史之久的南北朝,在这样根深蒂固的分割局面下建立统一,隋朝这一举可谓是石破天惊。隋朝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创举,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这样的朝代,为何只走过短短数载就易主了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隋朝的历史上有一场战争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高句丽战争,此一役,是隋朝走向灭亡的导火索。兵法向来有言要速战速决。隋朝庞大的体量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小国家可谓是轻而易举,在这场仗的开局上就能看出来,面对隋朝的一次次进攻,高句丽根本没有招架之势。但是能成为一方霸主也绝不是什么凡夫俗子,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他们选择了和隋朝耗下去的战略,能拖一天是一天。如果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那么军队就是保卫人民的护城河。在外出战的每一天开销都是巨大的,面对这样需要持续作战的情况,本就是国库空虚的隋朝形势迅速恶化,对高句丽的进攻也只能放缓脚步,给了对手喘息的机会。隋朝分析了此战的结果以后,明白了问题的核心便是国家的经济太过于疲弱,发展经济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杨广也因此在之后开启了修建运河的道路。
高句丽战争最后胜利的一方是隋朝,但是赢得并不轻松,这一仗打下来直接掏空了整个国家的积蓄,士兵们辛辛苦苦帮国家打赢了这场仗,结果皇帝一点表示也没有,便起了造反之心。隋朝给出的措施也是简单粗暴,直接出兵镇压。但是受损的往往是人民,人民需要国家伸出援手之时,隋朝又恰恰没有经济基础。内乱的导火索一点即燃。隋朝怎么也没想到建国多年始终没有迎来太平之日,然而更加恶劣的局面还在后头,这只是加速灭亡的因素之一。
隋朝皇帝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在天下广纳英才,便建立了科举制度。这样一来,平民百姓之中的能人也能在朝堂上为国出谋划策。然而这样的政策想要施行下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旦人才的入选方式改变,朝堂上的话语权也要重新分配,国家的政策也会发生巨变。原先的九品中正制盛行,国家的话语权都在皇亲贵胄的手中,大家相安无事,因为资源再怎么分配也是在自己人手中进行交换。科举制一出,资源就会落到这些平民百姓头上,这是权贵们万万不可能答应的。但是杨广决心已下,哪管权贵的这些小心思,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此法虽好,但是对于根深蒂固的政局,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要想彻底改变,对国家来说是一件伤筋动骨之事,这也导致隋朝最后走向灭亡。
隋朝立国短暂而耀眼,为民修建运河,创造大量的经济收入,使国内的物资能够进行流通;创立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有机会走进朝堂为国献策。对于前人留下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全部推倒重来,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就算初衷是好的。想想当初汉朝400年之久的统治,不就是顺应了前人的制度,慢慢将变革普及全国才有的结果,可惜历史无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