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论”为何在中国流行?
“西方伪史论”为何在中国流行?
近年来,“西方伪史论”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这种质疑西方历史真实性的边缘学说,究竟源自何处?为何在中国如此盛行?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成因。
“西方伪史论”并非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原创,其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1685年,法国学者让·哈杜因在编辑老普林尼的《博物志》时,首次质疑其中涉及古希腊及古罗马历史的内容可能为13世纪本笃会修士所伪造。
20世纪末,俄罗斯数学家阿纳托利·季莫费耶维奇·福缅科在《新编年史》中提出了类似理论,他认为由于俄罗斯未发现公元十世纪以前的文物,因此世界历史不可能早于公元十世纪。然而,福缅科的理论并未得到史学界的广泛认可。
总体而言,“西方伪史论”在西方社会始终是一种小众学说,本质上类似于阴谋论,既缺乏权威性,也未被普遍接受。
然而,在中国,“西方伪史论”却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流行趋势。这一现象的兴起,与2013年何新出版《希腊伪史考》一书质疑古希腊文明存在伪造密切相关。但真正使其成为简体中文互联网主流舆论,则始于2017年前后,彼时正值民族自信心高涨时期,各种“中国即将全方位超越美国和西方”的言论充斥网络。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伪史论”作为“西方从根子上就不行”的证据迅速传播开来。一些信奉者认为,西方只是依靠工业革命暂时领先,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的神话将被戳破,西方优越感也将随之破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言论也在推波助澜。例如,金灿荣曾公开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然而,这种观点在西方学术界早已存在,只是学术自由环境下的众多言论之一,并不代表权威。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西方伪史论”信奉者主张不再学习西方历史,以免被“殖民洗脑”,这种观点显然是狭隘且不可取的。
事实上,西方文明之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是因为其创造了法治思想、权力制衡思想、人人平等思想等宝贵理念。这些思想并非源于历史虚无主义,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质疑亚里士多德是否存在,是学术自由的一部分,但将其作为否定西方文明整体成就的依据,则是一种偏见。正如美国政府并未因有人质疑登月造假而将其逮捕一样,学术自由和思想多元是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最后,需要警惕的是,当某些观点被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裹挟,或被用于打压不同观点时,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危险的力量。因此,面对“西方伪史论”这类边缘学说,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既不盲目否定,也不轻易接受,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