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每日箴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每日箴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之一,现代悲观主义、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直接影响了包括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等众多思想家。
他也是最为中国人熟悉的西方哲学家之一,继《人生的智慧》在国内销量超百万册后,其新书《叔本华每日箴言》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他的金句“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广为人知,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孔子说,四十不惑。但是,有几个人能早早地抚平生活的不如意,解答人生的困惑?
直到晚年,叔本华仍在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他探索过艺术、哲学,生前完成两部大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可惜当时不受赏识。百年以来,人们不断阅读、传播、回味他的文字,才发现这些闪光的思想原来是关于人生幸福的最佳回答。
当我们阅读叔本华,我们到底要读什么?
不必读长篇大论,不必与艰深的文字苦斗: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幸福到痛苦,从友谊到婚姻,从男人到女人,从庸俗到孤独,从智慧到愚蠢,从精神到物欲。
叔本华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生活的意欲和表象——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叔本华是个语言艺术家,他的优美的语言、格言式的笔触、如珠的妙语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
我们看看他在《叔本华每日箴言》说了什么:
关于幸福,他说:“人的幸福处境通常犹如一些小树林:从远处看过去,这些小树林显得很美;但距离靠近或者走进树林以后,原先的那种美就消失了。”
关于教育,他说:“父母双方越是彼此不同,越是彼此不相适合,那孩子性格里的不和谐和内在冲突就越厉害。”
关于财富,他说:“贫穷和奴役只是同一种东西的两种形式。”
关于时间,他说:“越是舒服,时间走得就越快;越是痛苦地度过,时间走得就越慢。”
关于社交,他说:“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
关于自我意识,他说:“我们越多意识到事物和越少意识到我们自己,那所有的事物就都展现得越美丽。”
关于老年,他说:“灰、白的头发之于人,就等于在10月份红、黄的叶子之于树木,两者看上去经常都是挺好的,只要不掉落就可以了。”
关于独处,他说:“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
《叔本华每日箴言》从六部叔本华的德文版中译本中挑选了365句百读不厌的箴言,足以陪伴2025年的每一天。叔本华最凌厉透彻的话语,让每一个人醍醐灌顶,找到生活的真意。
叔本华热爱艺术,对音乐和绘画颇有研究,用艺术佳作搭配叔本华的智慧箴言,调动视觉和思维,更好地吸收了这些幸福的奥秘。
比如,叔本华说:“掌握一门手艺,就是拿到了一个金饭碗。”这句话和中国俗语“手艺是活宝,走遍天饿不到”“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薄艺在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人联想起绘画史上第一幅表现城市工人的作品《刨地板的工人》(卡耶博特),劳动与光影的写实。箴言与画作,相得益彰。
叔本华说:“当生活临近结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生活跑哪儿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也是每一个人的疑问。凡·高创作的《悲伤的老人》正是对这个疑问的真实写照。他一副痛苦的样子,就像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记忆像筛子一样,能想起来的极其有限。
本书共有365幅作品,来自古今中外艺术大家:拉斐尔、老勃鲁盖尔、德拉克罗瓦、希施金、格列纳、库尔贝、塞尚、马蒂斯、列宾、凡·高、马奈、康定斯基、大卫·弗雷德里希、杜尔默、达·芬奇、毕加索、莫迪利亚尼、克里姆特、霍珀、萨金特、柯罗、齐白石、石涛……
365句浓缩的叔本华人生智慧,365幅互赏互析的艺术佳作,真正将叔本华的哲学化繁为简。每天读一句,何不是人到中年最好的哲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呢?
正如叔本华说,所谓“人生的智慧”,即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在《叔本华每日箴言》中,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