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跋山遗址群:10万年石器见证东亚人起源之争
解密跋山遗址群:10万年石器见证东亚人起源之争
跋山遗址地貌航拍
人类从哪里来?面对这个深邃的问题,考古学通过出土的大量石器、化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逐渐勾勒出旧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长期连续发展的脉络。
近日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更是通过几万件文物实证,清晰展示出距今10万年到1万年期间山东地区古人类连续活动、不断演进的特点,进一步为中国人类本土起源“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跋山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情况
学界观点几度变化
人类在哪起源?上世纪30-40年代,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等一批考古证据被发现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中亚是人类起源地。1984年,西方学者Wolpoff等人提出了“多地区进化”学说,认为现代世界上的各大人种都与本地区更古老的人群不可分割。
1987年,有西方遗传学者提出了“非洲单一地区起源说”(简称“非洲起源说”)。这种学说认为,距今10万到5万年左右,一支非洲智人走出非洲并沿海岸线逐渐扩散到全球,他们所到之处彻底替代了当地的古人类,因此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支非洲智人的后代。
根据这一学说,在非洲智人到达东亚之前,东亚本地的古人类就因末次冰期的恶劣气候灭绝了,因此他们不曾相遇。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曾经在一场讲座上介绍,“非洲起源说”经部分媒体炒作,从一种单纯的学术观点开始向地缘政治角度发酵,比如曾有一名印度科技官员自豪地宣布,这一学说确定了印度人是所有东亚人的祖先。
考古和古人类研究是讲求实证的严谨学科。“非洲起源说”一直存在争议,部分中外学者仍坚持“多地区进化”学说。国内学界在“多地区进化”学说基础上,根据大量考古文物分析和古DNA证据,提出了本土起源“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中国和东亚地区人类的演化是连续的,没有发生过中断,其间与外来人群发生过交流和基因交换,以连续进化为主,基因交流为辅。
“我这个证据你又怎么解释?”
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的一个假设是,末次冰期的恶劣气候使东亚原住民灭绝,导致东亚存在人类演化的空白中断期。这一假设自提出起,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证据所驳斥。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研究,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到1万年的连续文化序列,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李罡介绍,跋山遗址群的考古成果证明,这个区域的人种是持续演进的,在时间轴上没有间断。
李罡举例称,跋山遗址群旧石器技术的演进一脉相承,符合连续演化发展的特征。遗址群发掘出的3万多件石器显示,从距今10万年到3万年期间,一直以石英石为主石料,简单石核——石片的制作技术也没有太大变化。距今3万年到1万年期间,石器在连续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出现了船形细石核技术和用燧石做的箭镞等细石器,但这种发展远远没有跳出原来的技术传统,石英石器仍是有力补充。
跋山遗址群前期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上溯至早、中更新世,就已经在华北地区的旧石器遗址中广泛出现。后期使用的船形细石核技术,又被沂河流域2万年之内的凤凰岭文化和1万年前后的扁扁洞遗址继承。“如果‘非洲起源说’成立的话,那我这些证据你又怎么解释?”
李罡补充介绍称,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与走出的非洲古人类携带的技术截然不同。“哪怕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直观地一眼看出这两种石器的特征区别。”
同时,跋山遗址发现的多处用火遗迹和水泉峪遗址发掘出的炭粒,也让考古人员相信:末次冰期寒冷期的东亚古人类并没有灭绝,他们依靠更加精良的石器和用火技术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地生存延续了下来。
本文原文来自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