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药企产品已致多人死亡,紧急召回,真心建议慎买海淘药
日本药企产品已致多人死亡,紧急召回,真心建议慎买海淘药
近日,日本知名药企小林制药生产的保健品因导致严重肾脏问题,被紧急召回。截止目前已致 4 人死亡,百余人住院。
据官网公告称,该产品中的「红麹原料」可能含有非预期的成分,目前尚未确定该成分的具体性质,以及与肾脏疾病等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还有另外两款保健食品也被召回,它们含有共同成分——红曲(红麹),都被宣称可以用来降血脂。
如果你自己或家人用过以上这几款保健品,注意不要再用了,并联系商家处理。也留意一下有没有出现浮肿、疲劳、尿液颜色深等相关症状。
另外,也借此机会提醒下大家,尽量不要购买非官方渠道的海外药物,尤其是自己不了解的。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海淘来的药物效果特别好,能立竿见影缓解症状,还安利给其他人。但可曾想过,强药效背后的原理和风险。
风险一:成分复杂,副作用风险高
有些药物起效快、疗效好,不是没有代价的。显著的药效可能是建立在「剂量大、成分烈」基础之上。
比如网红「大*感冒药」,里面多达 7 种成分:
- 愈创甘油醚:祛痰 60mg
- 磷酸二氢可待因:镇咳 8mg
- 盐酸甲基麻黄碱:缓解鼻塞 20mg
-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 300mg
- 马来酸氯苯那敏:缓解打喷嚏、流鼻涕 2.5mg
- 无水咖啡因:缓解困倦、瞌睡 25mg
- 核黄素(维生素B2)4mg
虽然这个搭配也不至于有多大害处,但它不符合我们选择药物的原则——能选单方,就不选复方,把可能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一般来说,感冒后如果只有单一症状比较明显,推荐用单方,比如只有发烧和/或头痛的话,吃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就行,如果是有几个症状都比较严重再用复方感冒药。
像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泰*、新康泰或白加,一般也就 3~4 个有效成分。而 大*感冒药的有效成分多达 7 个,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着实有些没必要。
还有一些药物,可能添加了我国禁止的成分。
像网红止痛药 ev*,很多人觉得它吃完后见效快,感觉很好。
其实,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布洛芬,只不过里面还加了些其他东西——咖啡因和丙戊酰脲。
咖啡因对止痛有一定的辅助效果,缓解一些可能的水肿症状,但同时也让一部分咖啡因不耐受的人失眠、心率加快。
丙戊酰脲是一种镇静剂,能缓解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但是,丙戊酰脲并不安全,它可能会引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副作用,属于我国禁止的药物添加成分。
国内能买到的布洛芬已经足够安全有效了,如果觉得起效不够快,可以选择「精氨酸布洛芬」。
风险二:不适合我们的身体情况
比如这款在网上非常火的除幽门螺杆菌药物,就不适合咱们中国老百姓使用。
幽门螺杆菌比较顽固,需要多种药物一起对付,三种药物叫「三联疗法」,四种药物叫「四联疗法」。
这个网红药就属于三联疗法,其主要成分是:富马酸沃诺拉赞(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抗生素)和阿莫西林(抗生素)。
由于幽门螺杆菌的耐药问题,三联疗法近年来对于中国人除菌的效果逐渐下降,抗幽成功率大概只有 50% 左右,也就是 2 个人用就可能有 1 个人除菌失败。
这意味着吃了那么长时间的抗生素,白白忍受了副作用,还搞乱了正常菌群、筛选耐药菌。
因此,国内基本上用的都是四联疗法,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上铋剂。铋剂属于胃黏膜保护药,这里用来直接杀菌,使整体有效率达到 90% 以上。
很多人还存在青霉素过敏的情况,在没有皮试的情况下吃这个药,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
而且,需不需要除菌、用哪几个药的组合,不同人的方案也可能有差别,应在消化内科医生建议下进行。
风险三:不能正确使用
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看不懂国外的说明书、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会让药物使用风险大大增加。
被网友捧成鼻炎神药的「佐*鼻炎喷雾」,主要有效成分是「萘甲唑啉」,一种血管收缩剂。
因为收缩鼻黏膜血管减少肿胀,它即时效果非常好,能快速缓解鼻塞。然而,这种成分连续使用超过 7 天,就可以对鼻黏膜产生不可逆损害。
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性鼻炎——鼻黏膜血管萎缩、鼻腔干燥、细菌感染。有时患者鼻子里会始终有一股脓臭味,感觉水泥封鼻无法缓解,非常痛苦。
因此,这个成分在国内使用很谨慎,即使开药也会严格限制使用时间,说明书上也会有规定。
但因不知情而长期使用该网红药的,大有人在。
还有通便神器「小粉丸」,已经因严重副作用上过几次新闻。
其主要成分其实是「比沙可啶」,作用机制简单粗暴,就是直接刺激肠壁神经,引起肠道蠕动使人产生便意。
正常人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使用,会影响肠道本身的运动规律,使正常情况下的肠道蠕动减弱,造成「泻药依赖型便秘」,一停药便秘反而更严重。长期大量吃,还会导致更严重的肠梗阻、巨结肠。
其实,如果有便秘问题,有很多更安全的药物选择,比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甚至多吃水果蔬菜就能解决,没必要上「猛药」。
风险四:出现问题,维权困难
代购、海淘境外药品绕过了对应的监管,一切都是利益驱动。
正规药品之外,还有不少成分不明、作用存疑的一言难尽的产品,作为普通消费者很难辨认和区分。
很多被卖力推销的外观华丽的药物,内里可能是一言难尽的小作坊保健品。
相对于正规企业处方药物,小作坊保健品在生产环节就容易有漏洞,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你因为这些「药物」吃坏了身体,售卖过程还不合法,维权将会异常困难。
安全起见:最好别买海淘药
有问题的海外药物不胜枚举,保险起见,最好不要买自己不了解、没有正规指导和监管的药物。
一个朴素的道理:越是立竿见影、疗效显著的药物,就越要小心背后的风险。
不存在什么未被发现的「宝藏药物」。你能淘到的海外「神药」,要么国内有更安全、更规范的,要么成分本身不安全被禁用,或者还在考察期没被批准。
实在不行你想想,咱们那么多医生、专家、学者每天为发论文焦头烂额,有什么神药能放过,还能先被网友发现了?
总之,药物毕竟是药物,别乱买,别乱吃,别乱安利!
本文审核专家
庄时利和 北海道大学 神经科学硕士
文章来源: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