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战役:亚历山大大帝的决定性胜利
高加米拉战役:亚历山大大帝的决定性胜利
高加米拉战役是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马其顿帝国与波斯帝国之间发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古希腊和波斯的历史进程,也展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役背景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大军从叙利亚北部进入波斯的两河流域地区,直指波斯帝国的核心地带。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为了避免在不利地形与亚历山大交战,选择主动撤退,诱敌深入。亚历山大顺利进入两河流域,但同时也面临着后勤补给线日益延长的挑战。
在战役前夕,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天文现象——月食。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认为,这次月食预示着波斯帝国的灭亡。这一消息迅速在波斯军中传播,极大地动摇了军心。
双方兵力部署
波斯方面投入了约8万兵力,其中包括来自24个民族的部队,由15名将军指挥。精锐部队主要是200名希腊雇佣兵和3000名波斯近卫步兵。大流士三世计划以骑兵和独特的战车为主力,通过两翼的迂回作战来取得胜利。波斯军的前一条战线主要由骑兵组成,后一条战线则是山地步兵。
马其顿方面有骑兵7000人,步兵4万人。亚历山大将方阵置于中央,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左翼由克拉特拉斯指挥。后方还有塞疏古的后方方阵,以应对可能的包围和袭击。
战役过程
战役开始后,亚历山大指挥所有方阵向右移动,使他的右翼对着波斯的左翼。大流士的军队采取了对应的行动,使他的左翼远远超出马其顿军队的右翼,形成包抄态势。亚历山大随后率领右翼骑兵向波斯左翼迂回,大流士出动一队骑兵试图阻止,但被马其顿军冲散。
波斯军的战车和步兵向马其顿方阵发起冲锋,但在艾基里亚弓兵和标枪兵的截击下陷入混乱。马其顿方阵凭借长矛如林的优势,成功抵御了波斯步兵的冲击。混战中,大流士的近卫骑兵为了躲避马其顿的标枪兵和弓箭手的压力,自动向左跑,导致波斯军中央形成一个缺口。
亚历山大抓住时机,调转马头,率领近卫骑兵和近卫步兵组成楔形方阵,快速插入敌阵的缺口,向大流士身边冲去。在混战中,大流士见马其顿方阵严整坚实,长矛如林,已经没有了突破的可能,加之受到惊吓,第一个逃跑了。波斯第二线的部队见大流士逃跑,也跟着争相逃窜。
与此同时,波斯军右翼骑兵在马扎亚斯的率领下突破了马其顿的左翼,直逼马其顿的后方营地。亚历山大闻讯后,立即转向绕到左翼波斯骑兵的背后,配合帕米尼欧形成对波斯军的夹攻之势。最终,波斯军全线崩溃,许多部队遭到围歼。
战役结果
高加米拉战役以波斯帝国的惨败告终。波斯军队阵亡约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死于逃亡途中。马其顿军队阵亡500人,伤者不计其数。几天后,巴比伦总督马扎依投降,亚历山大兵不血刃进入这个千年古都,被加冕为“亚洲之王”。
历史评价
总结高加米拉战役,波斯军队的确已经尽其所能。大流士三世对马其顿军队的优缺点研究得相当透彻,他的战役部署扬长避短,非常有针对性。虽然波斯战车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波斯骑兵将机动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多点进攻加上大范围扯动,使马其顿各条战线同时承受巨大的压力,阵形很快支离破碎。波斯骑兵实现中央突破,将马其顿阵线劈成两半,波斯的胜机率先出现。只可惜在大流士三世眼里,亲人的安全和波斯王的尊严显然比国家和军队的存亡更为重要,这个指导思想使他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波斯阵线的突然崩溃,是偶然也是必然。虽然拜苏的错误判断具有偶然性,但波斯将士因为战前月食的缘故,普遍认为波斯帝国气数已尽。笼罩在这种心理阴影之下的波斯军队斗志薄弱,经不起意外和挫折,面对亚历山大的致命一击,崩溃是迟早的事情。
亚历山大既然愿意在地形平坦开阔的高加米拉,打一场波斯人擅长的运动战,应该早就预料到战役初期的被动局面。对于亚历山大来说,此战唯一的取胜机会,在于马其顿防线被波斯骑兵迂回突破,阵营分崩离析之前,抓住大流士三世指挥的漏洞发动致命一击。这无疑是一场豪赌。亚历山大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倘若波斯中央阵线的缺口出现得晚一些,或者近卫骑兵的向心突击不能立刻达到目的,摇摇欲坠的马其顿防线肯定会率先崩溃。亚历山大已经不是第一次将他的将士置于背水一战的绝境,无论是在伊苏斯,还是在高加米拉,马其顿军队都只有取胜一条路,失败则万劫不复,绝无可能全身而退。亚历山大此战给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战术安排和战役指挥,而是他孤注一掷、舍我其谁的霸气。高加米拉战役,是一场后人无法效仿、无法复制的胜利,只有受到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才能取得这样不可思议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