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药这件事,读完这篇你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关于吃药这件事,读完这篇你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在当今社会,药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药物的普及,一些关于用药的误区也随之产生。从抗生素的滥用到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再到对药物副作用的误解,这些错误的认知不仅影响个体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更广泛的公共健康隐患。本文将通过三个临床场景对话,揭示药物使用随意性的问题,并探讨如何科学合理用药。
临床场景对话揭示用药误区
场景一:甲流治疗中的用药误区
“医生,我嗓子痛,还流鼻涕,可能是甲流。能给我开一盒速福达吗?”(注:速福达,即玛巴洛沙韦,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甲乙型流感的特效药)
“现在确实是甲流的高发季节,但针对性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先明确诊断。此外,这类药物通常只在发病后的48小时内效果较好,超过这个时间窗口,治疗意义就会减弱。”
“我身边有同事确诊了甲流,我觉得我的症状很像。所以其实我已经自己吃了两天达菲了(注:达菲,即奥司他韦,是一种经典的治疗甲乙型流感的特效药),但感觉没什么效果,所以才来找你,想开一盒最新的抗病毒药速福达试试。”
医生点评:
甲流的典型症状是急性高热,同时伴有其它感冒症状。如果完全没有发烧,那并不符合典型的甲流表现。而且,即使确诊是甲流,目前的研究也没有证据表明奥司他韦和速福达联合使用或序贯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与其自己盲目用药,甚至叠加用药,不如先明确诊断,再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场景二: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医生,我嗓子痛,还流鼻涕,可能是感冒了。你给我开点抗生素吧。”
“从医学统计来看,80%-9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不是细菌感染。在没有特殊指征的情况下,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
“可是我从小到大,每次感冒发烧都吃抗生素,一吃就好啊。”
医生点评:
其实,感冒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即使不吃药,通常一周左右也会自行恢复。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你每次的痊愈并不是因为抗生素,而是因为病程自然结束了?只是恰巧你每次都吃了抗生素,所以误以为是抗生素起了作用呢?
场景三:高血压药物使用的误区
“医生,我这个血压情况可以先不吃药么?”
“你现在的血压是150/98,并且在过去一个月内多次检测都是处于这个水平,这已经是明确的高血压了,需要尽快治疗。”
“可是我听说一旦开始吃高血压药,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是药三分毒,我才四十岁,不想这么早就要一直吃药……”
医生点评:
关于“一旦开始吃降压药就停不下来”这个说法,其实是个误解。控制血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我们有很多手段可以用来实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手段,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运动、饮食、睡眠等多方面的改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是另外两大类手段。如果仅靠生活方式的调整就能将血压控制得很好,那当然可以不吃药;但如果生活方式调整不足以控制血压,就需要联合药物甚至手术的帮助。
重要的是,这些手段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互相配合的“组合技”。比如,在治疗初期,可能80%的血压控制依赖药物,生活方式调整仅占20%;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持续改善,这个比例有可能逐渐反转,变成20%靠药物,80%靠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努力。你可能需要开始规律运动,改变多年来偏爱的重口味饮食,还要戒烟戒酒……这些改变往往会让人感到困难。这个时候,人性中的惰性可能会让你选择逃避,“算了,我还是吃药吧”,这样既不用费力改变,又能堂而皇之地指责药物——看吧,一旦开始吃药就停不下来,都是药的错。
实际上,药物只是帮助我们控制血压的工具之一,而不是问题的根源。选择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药物使用的随意性问题
以上三个场景,是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屡次遇到的真实对话,尤其是前两种情况,在这个感染性疾病高发的秋冬季尤为常见。你是否发现了它们的共性?没错,只需将“抗生素”换成“速福达”,这些对话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这样的情形频繁发生?它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药物使用的随意性。
在许多国家,药物被明确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类。非处方药是指无需医生开具处方即可在药店或药品零售机构购买的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微疾病或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较少的副作用。而处方药则针对较复杂或严重的疾病,通常伴随更高的使用风险或需要特定监测与指导才能安全服用,因此必须经医生开具处方后才能获得。通常在监管较为完善的国家,处方药的管理非常严格,患者需凭医生处方,由专业药师配药后方可购买。
然而,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普通大众获取处方药相对容易。这种便利的背后,也导致许多人会自行购买并随意使用处方药。例如前文提到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速福达,常常被随意服用——想吃就吃,想停就停,甚至随意叠加其他药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外籍患者会严格遵从医嘱:不擅自增减药物剂量,严格按照疗程服用,有时甚至近乎刻板。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因为在这些患者原本生活的环境中,药物管理一向规范且严格。他们反而对我们国内部分患者随意用药的现象感到不可思议。正因如此,许多中国人在出国旅行或生活时,常会感到不便甚至困惑:“我竟然买不到抗生素了!”“自己购买降血压药也不行!非得看医生,真麻烦!”但事实上,这种严格的药物管控却是有助于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的。而药物使用随意性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便是——用药依从性差。用药依从性,即患者按照医生建议使用药物的程度,是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如果用药依从性不好,不仅可能降低药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另一个与用药密切相关的老生常谈问题便是抗生素的滥用。更准确地说,抗生素应称为“抗菌素”,它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而对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内的其他致病原——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无任何作用。当感染发生时,如果通过经验判断,很可能是细菌性感染,确实可以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例如皮肤表面的脓肿或泌尿系统感染,通常是细菌引起的。但如果根据经验判断为病毒性感染,如普通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带来害处。
或许你会说:“我用的抗生素都是常见药,比如头孢或左氧氟沙星,以前也用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应该是安全的吧?” 然而,滥用抗生素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短期的不良反应,而是耐药性的产生,这会导致当人们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时却无药可用。这里还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不乱用抗生素,就不会产生耐药性。实际上,耐药性并不是由人产生的,而是由细菌产生的。换句话说,当个体滥用抗生素时,体内的细菌会经历一次“选择淘汰”。那些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存活下来,逐渐成为优势菌群,并超越单个个体的感染,在社区中扩散,以至于某些地区或国家流行的细菌普遍都具备耐药性。此时,即使个人从未滥用抗生素,也无法独善其身了。因此,抗生素滥用引发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的公共卫生挑战。在这里,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走向,而系统的最终结果也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是一个无法置身事外的“公共系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协作与约束。
如何客观理性看待药物副作用
最后,让我们谈谈如何客观而理性地看待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源自中医理论,旨在强调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对身体带来副作用。例如,传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附子、乌头等,确实具有毒性,不合理使用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然而,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往往被误解为“药物有害,能少用就少用,最好不用”。这种误解需要被澄清。
事实上,药物是否有“毒性”,往往取决于剂量。正如“毒理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的名言:“万物皆有毒,无物无毒,唯剂量使之毒与不毒(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only the dose makes a thing not a poison)。” 换言之,任何物质——即便是水或氧气——在过量使用时都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在现代医学中,药物的设计与使用尤为注重风险-收益比,即权衡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潜在副作用。只有当治疗的收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药物才会被推荐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通过调整剂量、联合用药、监测指标等手段,尽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同时保证疗效。这表明,药物本质上是一种治病的工具,而非“敌人”。因此,我们应该以合理的态度看待药物:滥用不可取,过度谨慎甚至盲目排斥药物同样是不明智的。
总之,药物在医生处方和指导下的合理使用,其益处远远大于风险。但要达成这一目标,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监控可能的副作用。科学的用药观念应是:既不恐惧药物,也不滥用药物,而是在专业指导下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用药,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
结语
科学合理用药,是保障健康的重要基石。无论是对用药依从性的忽视,还是抗生素的滥用,乃至于对药物副作用的误解,这些常见的错误认知不仅影响个体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更广泛的公共健康隐患。药物是双刃剑,但在正确的指导下,它更是治病救命的利器。唯有摒弃盲目与偏见,拥抱科学与理性,我们才能让药物发挥应有的价值。
健康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作。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虽看似微小,却无不在悄然塑造着这个系统的走向,或向左,或向右。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