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问题处理:三个步骤帮你轻松应对
孩子情绪问题处理:三个步骤帮你轻松应对
孩子情绪问题一直是让家长头疼的难题。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三个步骤:先同理、说情绪、讲道理,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先同理
首先,我们需要同理孩子的情绪。通过抚摸和拥抱,贴近孩子的内心,使他们感受到关爱和理解,孩子的情绪会比较容易被安抚。通常在这一步骤奏效之后,后续的处理会变得相对容易。
2.说情绪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较弱,他们可能感受到自己激动或不舒服,但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描述他们当前的情绪状态,例如:“别人抢你的玩具,让你觉得很生气”。如果孩子会说,就让他们自己表达。
情绪之所以让人感到害怕,是因为不知道它是什麼。当我们把情绪具体化后,孩子就不会感到不知所措。通过语言将情绪具体化,其实是在强化认知脑,使大脑回到理智的状态,就不会一直困在情绪脑中。
3.讲道理
最后一步是讲道理。我们需要向孩子解释刚刚那样做不对的原因,并教他方法来处理这些困境。例如,如果孩子因为没得到想要的东西而生气,我们可以引导他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需求,或是如何分享与他人合作。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帮助孩子在未來面对类似情况时更冷静地应对。
第1步就行不通?孩子根本不让你靠近!
孩子有情绪时,根本无法靠近,更不用说拍拍、抱抱?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帮他安排一个冷静的角落。在家里找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告诉他:“你可以在那里冷静一下,等你觉得比较舒服的时候,妈妈再去找你,或是你来找我。”给他一个缓和的时间,让他不觉得是被处罚,而是学习如何冷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教他自我调节情绪,而不是让他的情绪更加激动。
吴怡璇治疗师分享,他们家的冷静角落是在更衣间,因为小朋友觉得那里很舒服,既安全又隐密。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妈妈就可以抱抱他,然后一起聊一聊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样不仅孩子能冷静,大人也能冷静,因为有时候大人也需要时间来平复自己的情绪。你也可以告诉他:“妈妈也要去那里冷静一下。”先给彼此适度的空间,然后继续接下来的步骤。通过这种方法,孩子能够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大人也能更好地支持和引导他们。
冷静之后忘记讲道理了,这样可以吗?
基本上,越小的孩子,后续沟通的时间尽量不要隔太久,因为孩子的记性不够好,无法将现在沟通的内容与之前的经历联系起来。讲道理的步骤不能被忽略,但不一定要在当下立刻沟通,因为当时孩子的情绪可能还很强烈。
你可以选择在当天的另一个时段,比如睡觉前,再回去讨论早上发生的事情。不过,不要拖到隔天才讨论,因为孩子可能已经不太能理解那件事了。建议还是要在当天完成。
如果你觉得现在情况已经平息了,就不再去多做解释和说明,当下次发生同样的状况时,孩子可能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被禁止,或者为什么自己会感到不开心。因此,即使当时事情已经平息,也应该抽出时间来和孩子解释清楚,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
大人先安顿好自己的情绪
3岁以前的小孩,大部分的情绪都需要大人来帮助消化。因此,大人的情绪管理更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失控的往往是大人而不是小孩。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保持理智,基本上就很難处理小孩的不理智行为。
1.觉察情绪
当情绪来临时,应该觉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有时候,生气的原因不一定是孩子的行为本身,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繁忙、个性急躁,或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例如习惯用骂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小事只是引發情绪的导火线。
因此,大人需要经常自我觉察,检视情绪的根源,避免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通过情绪的自我觉察,也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情绪爆发的频率,促进更加平和的家庭氛围。
2.与自己对话
不要压抑情绪,就像我们不应压抑孩子的情绪一样。压抑情绪只会导致更强烈的反彈。因此,当情绪来临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冷静的角落,与自己对话。
对自己说“我现在很生气,对什么事情很生气。”“生气会长皱纹、会变老喔!不要生气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负面情绪卸掉。
有些人会选择听音乐、做家务、洗澡、深呼吸或做伸展运动来放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有助于快速恢复平静,进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情绪管理,父母是榜样
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学习如何处理情绪,尤其在孩子学龄前阶段,因为这是教導孩子处理情绪的重要时期。参加讲座或阅读相关书籍,提升自己的耐心和理解能力。家长能够冷静、理性地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學校跟在家裡是不一樣的人?
孩子在學校和家裡可能會表現得完全不同,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特別是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在學校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為他們可能感到害怕或者不確定該如何表達。這種壓抑的情緒往往會在回到家的時候釋放出來,因為孩子相信家人能夠接住他們的情緒。
爸媽應該理解並接受這種情況,不必過於擔心,這是孩子情緒發展的自然過程。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在家發洩情緒的機會,教導他們更好的情緒調節方式,幫助他們找到緩解情緒的方法。
這種情緒調節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孩子在家中更好地處理情緒,也能讓他們在學校遇到類似情況時,更容易表達出來。當孩子在學校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的整體學習和生活體驗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健康。
處理孩子情緒,常見錯誤觀念
在現代育兒中,家長常常面臨孩子的情緒問題,但許多人選擇以隔離或忽略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情緒的處理應該被視為一門重要的課題,而不是草率地壓制或忽略。
1.隔離與忽略
許多爸媽會選擇讓孩子面壁思過或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因為家長不敢罵、不敢打,最後選擇忽略。但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情緒是一種罪惡,從而導致他們壓抑自己的情緒。
2.打罵孩子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出負面行為時,為了展現自己的管教權威,會直接打罵孩子。這種處理方式是最差的示範,被打罵的孩子只會更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壓抑的情緒可能以其他負面行為發洩出來。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行為才有對錯。因此,允許孩子表達情緒是必要的,但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表達方式,例如可以生氣,但不能丟東西或傷害他人。
正確引導孩子情緒,理解與引導是關鍵
處理孩子的情緒需要理解和接納,而不是忽略或壓制。通過引導行為和避免過度吼罵,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健康地表達和管理情緒。
1.理解和接納
情緒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教育他們如何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和管理情緒,而不是直接壓制或忽略。
2.避免吼罵
當家長吼罵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會陷入更加嚴重的情緒反應,這並不能幫助他們學會管理情緒,反而可能讓情況更糟。
3.行為的引導
只處理不當行為,而不是情緒本身。家長應該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同時讓孩子明白,情緒的表達是正常且被允許的。
什麼時候應尋求專業協助?
孩子的情緒問題常常讓家長感到焦慮不安,但不必過度緊張。吳怡璇治療師表示,「目前看到的情緒狀況,大部分都不是真的問題,而是發展會面臨的過程。」
情緒控管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練習和指導。學齡前是情緒教育的開端,而小學階段則是更為關鍵。因為此時孩子的社交環境變得更複雜,需要更成熟的情緒處理能力。
孩子的情緒問題多數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與他們的大腦發育程度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幫助孩子更快學會情緒控管。家長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表達情緒,可以避免孩子被困在負面情緒中。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更有效地處理情緒問題。
雖然大部分情緒問題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情況下,專業的心理輔導或治療仍然必要。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伴隨發展遲緩、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建議家長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的評估與治療,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