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下的雷电灾害:风险加剧,如何应对?
全球变暖下的雷电灾害:风险加剧,如何应对?
2024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创下多项历史纪录。据统计,这一年全球洪灾、飓风、干旱等与水循环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至少8700人死亡,4000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超过5500亿美元。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再次敲响了全球变暖的警钟。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不仅频率增加,强度也在不断升级。以雷电灾害为例,这一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正逐渐演变成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隐患。
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雷电灾害风险加剧
2024年,我国多地遭遇罕见雷电灾害。以江西省为例,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3月下旬至4月中旬期间,全省平均气温高达19.5℃,较常年同期偏高3.5℃,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89.9毫米,偏多5.2成。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江西省雷电以及风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重发。
据统计,仅4月份,江西就发生了4起雷电灾害事故,造成3死3伤。这些事故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缩影。随着全球平均温度持续上升,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为雷电活动提供了更多“燃料”。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大气环流调整,也使得雷暴天气更容易发生。
防灾减灾,制度建设是关键
面对日益严峻的雷电灾害形势,加强预防和应对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期,山东省出台新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新办法明确,防雷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应用先进防雷减灾技术。
在具体措施方面,山东要求建立完善雷电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精细化水平。对于易燃易爆场所、重要交通枢纽、文物保护单位等重点单位,要建立防雷安全管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确保雷电防护装置正常使用。
此外,山东还强调了信息共享机制的重要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实现雷电预报预警、雷电灾情等信息的共享。在雷电预警信号生效期间,重点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全民参与,共筑安全防线
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每个公民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提高公众防雷减灾意识和能力,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
专家建议,公众应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在雷电天气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不要在大树下、高大建筑物旁避雨。如果在户外,应寻找低洼地带蹲下,双脚并拢,降低身体高度。同时,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避免使用金属工具,以防雷击。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新常态。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从制度建设、科技创新到公众教育的全方位应对。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