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北京城内仅存的元代地面建筑
妙应寺白塔——北京城内仅存的元代地面建筑
北京妙应寺白塔,作为北京城内现存唯一的元代地面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到精美的文物收藏,无不彰显着元代皇家建筑的宏伟与精致。
妙应寺位于今阜城门内(即元大都平则门内),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为庆祝元大都落成,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一寺一塔,为新建的都城祈福。塔名定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寺名为大圣寿万安寺。塔和寺由著名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修建。塔建成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这是元代皇家在大都城内所建最重要的寺庙。寺的规模巨大,施工时仅建筑装修和佛像就用了黄金540两,水银(鎏金用)240多斤,其工程之浩大繁费可以想见。以后又在佛殿的东西建影堂,把元世祖、裕宗的影像安置在此,以至此寺颇似宫殿,常用作百官演习朝仪的地方,元朝各代皇帝也多次来寺中做佛事。
妙应寺白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元代地面建筑,它是根据密教经典的精神设计的。塔的四周有矮墙,刷作红色,与白色塔身成鲜明对比。墙内有绕塔通道。塔的最下层是一个繁体的亚字形台座。台座之上是两层的巨大须弥座,平面形式与台座相同,使其和谐地起到承下转上的作用。须弥座之上覆以莲花瓣,然后就是直径20米的大肚子塔身了。塔身之上又是一层须弥座,座上是高高的圆锥形的“十三天”。最高处是天盘、宝顶。由36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组成的天盘寿带恰似蒙古人的帽子,丰富了白塔顶部的造型。从亚字形台面至宝顶总高50.86米,造型极美。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寺内主要殿宇被雷火焚毁。明代重修后,改名为妙应寺。寺内现存有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殿和三宝殿。其中七佛殿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在北京地区也属较古老的木构建筑了。殿前老狮一对,做仰天长叹的乞求状,与我们常见的清代烫着头发看守大门的那两口子的狮子大为不同,令我大感兴趣。可见在清代之前,狮子的造型是很丰富的。
妙应寺殿宇众多,内有许多历代文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天王殿后面的第二座殿里,有一个常年展览,名叫《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展出了藏式佛像近1万尊。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繁多,年代之久远,地域之辽阔,风格之多样,是这座艺术宫殿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