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制:明军纵横亚洲的力量源泉,大明帝国最核心的兵役制度
军户制:明军纵横亚洲的力量源泉,大明帝国最核心的兵役制度
明朝的军户制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唐朝的府兵制讲起,经过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再到元朝的军事制度,最终聚焦到明朝的军户制,探讨这一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十三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 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皆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明史·兵志》)
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曾经造就了封建时代最强盛的隋唐帝国,大唐帝国的衰落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府兵制的崩坏。公元907年,大唐帝国灭亡。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赵匡胤吸取了中晚唐和五代乱世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国策,压制武将势力。赵匡胤的改革很成功,宋朝很快走出了长期战乱的阴霾,经济发展富庶。但赵匡胤改革也矫枉过正了,使得宋军战斗力羸弱,两宋300年,宋人始终摆脱不了周边政权的袭扰。公元1279年,崛起于草原的元朝攻灭南宋政权,中原汉人政权第一次整体性“亡国”,可见没有一支强悍军队,再多的财富,只能是他人的嫁衣。
公元1368年,汉人英雄朱元璋重建汉人政权,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吸取两宋军队孱弱、武力不振,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参照唐朝的府兵制以及元朝的军事制度(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建立了新型的具有“大明特色”的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将明军世袭化,根据规定,一旦成为军户,世代都要为大明服兵役(老子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当然了,军户不但有为国服兵役的义务,也有豁免钱粮赋税的权利。此外,朱元璋为军户们分配土地(不需要缴纳赋税,当然了也就不用负担工资),让军户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朱元璋常常骄傲的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主要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
军户制的实施效果
军户制的实施,使得明朝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据史料记载,明朝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卫所1500多个,军户约200万户,士兵近200万人。这种制度下,士兵们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拿起武器作战,既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又保证了军事训练的持续性。
然而,军户制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户制逐渐僵化。军户们世代为军,导致社会流动性降低,军户后代往往只能在军户系统内发展,难以融入其他社会阶层。此外,军户制下的士兵素质参差不齐,训练水平也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军户制的历史影响
军户制作为明朝最核心的兵役制度,对明朝的军事力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明朝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力量,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然而,这种制度也限制了社会流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军户制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军户制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