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流传千年的迷信与传说——蛊虫
揭秘中医流传千年的迷信与传说——蛊虫
在古代影视剧中,蛊虫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神秘的虫子,由巫婆和神汉控制,能让人莫名其妙地患病,并且互相传染,变化多端,让病人痛不欲生。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描述不禁让人对蛊虫充满了好奇。那么,中医中关于蛊虫的说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蛊虫的起源与演变
蛊虫能导致人生病的理论,在中医里很早就出现了。最早,"蛊"的含义是指古人用毒虫所制造的一种毒药。隋代中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蛊毒候》中记载,将一些有毒的昆虫和蛇类,如蜘蛛、蜈蚣、蝎子、壁虎、毒蛇等,用密封的罐子装起来,让它们自相残杀,最后幸存下来的最厉害的毒虫,就叫做蛊。
这与古罗马的角斗士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罗马让猛兽与奴隶自相残杀,而中医则让各种毒虫互相残杀,确实别具一格。
从字形上来看,"蛊"字的构造也反映了其起源:上面是"虫",下面是"皿","皿"就是密封的盆罐。从字意中可以看出,将各种虫放在罐子里就能产生蛊。
蛊虫病的症状与现代医学的解释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也有"蛊注"的病名。巢元方解释说,"注"是传染,"蛊注"就是会传染的蛊虫病。
巢元方还详细描述了蛊虫病的症状:如果在人的饮食里下蛊,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下去就会生病,表现为心胸与腹部疼痛,蛊虫在人体内吸取五脏的精血。病情严重的患者十几天就会死去,病情较轻的则会病几年,蛊虫在人体内游走,使人感到无力疲劳、骨节疼痛,最终身体逐渐虚弱而死。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蛊毒病,晋代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也有关于蛊毒的记载,这些实际上与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相关。
孙思邈描述了多种蛊毒的症状,包括大便出血、患者不愿离开黑暗的小屋、精神异常、全身疼痛等。
蛊虫理论的科学解读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巢元方所描述的可怕蛊虫,实际上是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肺结核(古人认为由痨虫引起)、恙虫病、血吸虫病、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古代中医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无法看到这些微小的细菌和寄生虫,但观察到病人感染后会得奇怪的病。他们注意到患病的人身体日渐消瘦,便猜想有一种蛊虫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在体内游走吸取精血,最终导致病人痛苦而死。这种想象在当时科学落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蒙上了神秘的阴影和迷信的外衣。
中医发展中的迷信成分
不得不承认,中医从其诞生之初就与巫术和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巫医最早是不分家的,巫术之人也充当医生,医学中不可避免地混入了迷信和神秘主义的思想。古代中医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中医体系中夹杂了大量荒诞的内容。在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医时,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随着医学与科学的发展,蛊虫的邪说早已成为历史,只能在影视作品中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科学终将战胜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