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因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长城因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千百年风雨中屹立的长城,已不仅仅是建筑遗迹。自古以来,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长城精神熔铸在巍峨建筑之中,也体现在万里画卷之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追求。
艺术家眼里的长城
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悬挂着一幅长9米、高4米的壁画《金山岭晨光》,这幅巨作的作者郝军,已经从事美术创作30余年。如果要选取郝军前半生艺术生涯的代表作,必定是“长城”系列作品。
“中国的文化有的时候需要一个具象性的建筑物,或者需要一个巨型的体块去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慢慢地凝聚在长城这个造型里面。”
在《金山岭晨光》中,郝军巧妙地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的透视效果,将巍峨耸立的长城和陡峭险峻的山峰相结合,以写意的形式表现祖国的壮丽山河。
长城精神的传承
登临雄关,赋诗咏怀。长城,在世人传诵的经典篇章里,有着誓死守卫山河的壮志与豪迈,有着国难当头时的担当与忠勇,有着跨越艰难自强不息的执着与信念,有着身在异乡望断归途时的思念与忧愁。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长城第六条标准的评语提到:“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它的用途是防御外敌入侵……同时,长城的修建也意味着磨难,这成为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
抗战烽火中的长城记忆
1933年,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20多万中国军民在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沿线,血战了100多天,誓与长城共存亡。
在日军猛烈炮火轰炸下,古北口南天门几乎化为焦土。
田汉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长城抗战的激烈情形,写下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主题歌词。歌词经聂耳谱曲,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做亡国奴”的洪亮怒吼。
很快,《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激励着中国人拿起武器奋起抗战。
喜峰口战役中,中国军队弹药不足,29军挥舞大刀与敌人血肉相搏,歼敌5000余人,创造了抗日的奇迹。诞生于此的《大刀进行曲》,威武雄壮,慷慨激昂,激发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长城吸引世界的目光
美国人,慕田峪的村民,世界名校的经济学博士,自学成才的建筑设计师,几重身份叠加在萨洋身上,却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违和。
1981年,26岁的萨洋第一次来中国,那时候的中国让他十分好奇,而最为好奇的便是传闻中的万里长城。
1986年,萨洋第一次来到了慕田峪长城,便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
2005年退休后,萨洋和妻子唐亮就搬到了慕田峪这个长城脚下的小山村,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萨洋从改造废弃农居开始,相继创办了小园餐厅、瓦厂酒店等一系列可持续的旅游产业。
初始设想的“长城旅游的小生意”,如今已经发展成了振兴乡村的大产业。长城国际文化村逐渐扬名北京。
长城是中国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长城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往的桥梁,是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精神之源。
长城将伴随中国与世界共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