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诗歌的表现手法——炼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诗歌的表现手法——炼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30/12/78588364_1132699695.shtml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炼字则是诗歌创作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之一。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推敲"故事,历代诗人都在炼字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什么是炼字,炼字的范围,以及通过具体诗句来感受炼字的魅力。

什么是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作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活动简练精美、形象深动、含蓄深刻得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 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 岛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1、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3、郑谷和僧齐己的 “一字师”的典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4、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到”、“过”、“入”、“满”)

5、故事:“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另一个朋友写的句子是:“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用四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炼字的范围

从常见的古诗词内容看,炼字手法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中:

1、动词。

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能化美为媚。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弄”字再现出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

2、形容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

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4、虚词。

虚词用得好,往往具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能。如杜甫的《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句,仅“有”“自”两字,将空间与时间结合,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见于言外。如果说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减其色。

5、叠词。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 七个叠词奇巧的抒写了诗人心情之悲怆、处境之孤独。

这十四个字运用叠字手法,把孤独寂寞的迷离彷徨之感,大笔渲染,绘上了浓重的色彩。“寻寻觅觅”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寻找什么失掉的东西,其实词人要寻觅的,是国破家亡之前烹茶论文的生活。这四个字是一种动作情态,是作者心情茫然时的初步感觉。“冷冷清清”则是寻觅的结果,是经过“寻觅”发现确实不见之后的内心体验。“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由于发现确有所失,有“冷冷清清”的感受之后,心情更趋悲凉和寂寞。李清照这十四个字字字含情,由动作写到感受,再写到内心的悲痛,一层深入一层,流畅自然,十分感人

炼字的例子

(1)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

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2)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问题:颔联是诗中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的“宿”字和“翻”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说说二字“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宿”有休息(停留)的意思, “翻”有翻滚的意思。“宿”字化动为静,把本没有生命的云彩写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拟人),让人感觉到那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象栖宿在那儿似的。“翻”化静为动,诗人借动的江水写静的月影,使江面上静静的月影有了动感,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象月儿在随浪不停翻滚。两个动词用得自然稳贴,的确十分精妙。

(3)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找出关键词。()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4)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比较鉴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点作用)

(5)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释字义)。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描景象)。“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点作用)。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8)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邵康节)

提问:体会诗中的数字之妙。

解析: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形象、真实展现出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提问:词句连用7个叠词,有何妙处?

解析: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心态。叠词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10)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提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解析:①网,有网子,网罗之意。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诗人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11)咏 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提问: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1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用了“绿肥红瘦”四个字的好处。

解析:形象地写出了风雨过后,叶子变得更绿有光泽、肥沃;红花受到风雨打击后而凋萎的海棠花雨后情景。李清照的这句词,与另外一首词里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一起,这三句都是她的经典名句,都有“瘦”字,故有“李三瘦”的称号。

(13)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宋代: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旖旎春光、点写歌舞升平的游乐词,笔调轻快流丽,如行云流水,令人陶醉其中。

关于此词,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清朝王弈清《历代词话》记载:淳熙年间,宋孝宗常常陪太上皇即逊位的高宗赵构游幸西湖。

太学生俞国宝自负多才,经常在西湖断桥边买醉,挥笔在酒店的屏风上留下一首《风入松》;赵构看见了这首《风入松》之后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建议把“明日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虽只改动两字,却变实为虚,意境确有升华,可谓妙哉!

(1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巧妙之字:直和圆,让整句诗显得形象生动,婉如一副水墨画)

(15)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秦观)

(巧妙之字:半,门掩一半,似有人来,时间仿佛静止,只为等一个人)

(1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

(巧妙之字:割,一个字,使静止的泰山充满雄浑的力量,隔断南北阳光)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古诗词的魅力也令人倾倒;一个字就可以成全一句绝妙佳句,成就一首千古名篇,这样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补充~

(1)回乡

张克红

踏醒黄昏逐梦长,小溪缓缓过村庄。(移用、联想、对比)

儿时明月依然在,只是伊人嫁远方。

(2)近水人家

邢敦岭

朵朵帆花次第开,渔歌款款上阳台。(移用、比拟)

小楼夜闭南天月,门缝蛙声挤进来。

(3)田间小路

周明扬

小路弯弯似草绳,汗滴三指厚铺成。(描写、移用)

秋收春种人来往,粘满农家脚步声。

(4)山里人家

李向青

疏影筛风也滤尘,半庭小坐暖如春。

野藤竟日无拘束,直欲翻墙做主人。(比拟、移用)

(5)初恋

周学锋

曾约慈水小桥东,手挽春风窃窃行。

出口惊飞枝上雀,桃花一树早羞红。(夸张,比拟)

(6)廖灿英

八台山日出

云笼似鸿蒙,天开浪煮风。倏然火球出,溅我满身红。(夸张、联想)

(7)李素华

初夏农家院

一庭啼鸟戏晨光,瓜蔓争爬小院墙。

月季窗前闲不住,为添秀色竟红黄(比拟)

(8)谁把白云撕成片,随风撒落满山坡。

(9)聚散人生常不定,翻腾世事又何殊。

(10)花溪唱响林荫处,可有新诗淌过来。

(11)节日团圆亲友乐,雪花拾起垒成诗。

(12)小凳墙边抄几首,春来供我绽诗芽。

——摘自《中华诗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