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城市趣谈: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是兴化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城市趣谈: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是兴化市?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17A00P2V00?media_id=&openApp=false&suid=&web_channel=wap

12月16日,中国政府网刊登《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函〔2024〕189号),将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市成为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复认为,兴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缤纷多彩、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基本概况

兴化市为江苏省辖县级市,由泰州市代管,位于江苏省中部,面积2393.35平方公里,是泰州市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下辖3个街道、22个镇、1个乡。截至2023年末,兴化市常住人口112.26万人,是泰州市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

建制沿革

因周慎靓王时为楚将昭阳食邑,划海陵县北而设,故有“昭阳古邑”、“海陵旧址”之称。兴化受楚文化影响极深,又被称为“楚水”。兴化建县始于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取“昌盛教化”之意。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十九年(1149)复置兴化县。1987年12月,兴化撤县建市,由扬州市代管。1996年,兴化市改为泰州市代管,延续至今。

人文始祖——昭阳将军

楚国大将昭阳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楚怀王六年,为了护送流亡在楚国的魏公子回魏国当太子,昭阳率兵攻打魏国,获得全胜并占领了八邑,威震六国,史上称之为“襄陵之战”。获胜后,昭阳被任命为楚国令尹,楚怀王还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赏赐给他,并将“古勃海之地”(今江苏省兴化市一带)封为昭阳的食邑,昭阳在得到著名的纵横家陈轸“画蛇添足”的劝告后,放弃了对权力的争夺,一直呆在封地,直到死后葬于兴化城西的阳山。

当昭阳率楚国贵族昭、景、屈三姓子弟来到兴化之时,负责主管和训导这三姓的“三闾大夫”屈原也随之前来,并行吟于“楚水”泽畔。昭阳成为兴化的人文始祖,兴化也跟和氏璧和大文学家屈原有了联系。为了纪念屈原,兴化城区至今都有三所庙宇,即三闾大夫庙、屈子祠和竞渡庙。

教育始祖——范仲淹

设县百余年后的兴化仍是一片荒蛮之地,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文化尚未启蒙,离“兴盛教化”的初衷相距甚远。范仲淹被任命为兴化县令后,除修建捍海堤(即范公堤)外,他还建学宫,施教化,倡导读书学习之风,此为兴化千年来文风昌盛的开始。兴化民众为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恩之情,在范仲淹任县官时所建的“古香堂”内设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将范仲淹牌位列于孔子之侧,加以供奉。范仲淹对于兴化的贡献,类似苏东坡对于海南儋州的贡献,即开了一方的民智,所以范仲淹被称为兴化的教育始祖。

文化爆发——洪武赶散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曾经大力支持张士诚政权的苏州(定都处)、兴化(起兵处)两地人民心怀不满,迁部分兴化人到天津卫,并将苏州和江南一带原先支持张士诚的居民通过苏州阊门走水路迁往兴化及周边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将苏州及江南的大量读书人迁到了兴化,成为明清两朝兴化文化发达的最主要原因。兴化历史上有名的郑板桥、李春芳等的祖先都与洪武赶散有关。施耐庵原是张士诚的部下,兵败后隐居于故乡兴化,并将张士诚的军旅事迹与兴化水网及张荣抗金故事相结合,写出了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兴化凭什么?

正如《批复》所说“兴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域特色鲜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兴化市被列为中国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

兴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距今7000年的草堰港遗址是目前江淮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兴化自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建县,至今已有1100余年建县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兴化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兴化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2处,已公布历史建筑190处。兴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3项,如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清明节(茅山会船)茅山号子等。

兴化境内河流如织、湖荡星布城区十水汇聚、水城交融漫长的地质变迁和人地互动孕育出了独具里下河特色的农耕方式和聚落系统——垛田。垛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一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农业价值,也成为了兴化市的标志性景观。因其独特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在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2022年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为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兴化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如“两令三相”(范仲淹、魏源,高毂、李春芳、吴甡)、郑板桥、施耐庵、刘熙载等。从南宋至清末先后走出了262名举人105名进士、1名状元。兴化被誉为“中国文学之乡”、“中国小说之乡”,文学创作成果斐然,形成了引人瞩目的里下河文学现象。

兴化市成为中国第143座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对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肯定,也是对其文化保护和发展成就的认可。兴化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生态地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