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脖子最快的姿势,很多人却每天都在做
伤脖子最快的姿势,很多人却每天都在做
想象一下,一天中午,你在烦躁冗杂的工作中回过神来,窥见镜子里的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无比的虾。这不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而是办公室常见现象:“虾系坐姿”。
这种姿势乍一看是不是有点好笑?它的具体表现是:脖子相对于躯干无意识地向前探伸,头和身子仿佛各奔东西,共创人体力学的奇迹。
有时,也常搭配一脸呆滞的表情。等到醒悟过来时,已经在工位突变丧尸,脖子转出嘎嘣嘎嘣的声音,感觉下一秒就要虾头落地。
虾系坐姿,我愿称之为“伤脖子最快的坐姿”。这种姿势还有个专有名字:“Forward Head Posture”,即,头前伸(FHP),是一种常见的颈部错误姿势。从侧面看,通常还伴有不同程度的下巴抬起,也被叫做“探颈”。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虾”?
答案是和瘫坐、久蹲类似,所有不良姿势都逃不开两个字:人类实现直立行走进化,其中一大变革就是颈椎生理弯曲的形成。它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轻微的前凸,可以分散头部重量、保持平衡,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偶尔的探头、低头都没问题,但问题是,我们的祖先可能也没想到,进化的终点,竟然是打工干活!
每天一干8小时,埋头看方案、回消息、做PPT,不知不觉间,电脑就像一块吸铁石,把头和脖子统统吸了过去。高发群体包括程序员、设计师、牙科医生等。
就这么说吧,摊上长期伏案的工作,一个不小心养成了习惯姿势,连肌肉最充足的“虾霸”来了,都得被掰成颈肩肌群失衡。
如果再加上平时高频低头刷手机、睡觉枕头太高、不运动等,那更是加速脖子报废,大小颈椎病纷纷找上门。
头前伸,究竟有多伤脖子?
“FHD”这个说法,乍一听好像很专业,其实就是改变了颈椎的生理曲度。数据显示,低头15度,脖子就得承受大约24斤的重量;低头30度,变成了36斤;45度……则达到了44斤!
久而久之,在这种异常姿态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颈椎上段锥体位置变异,原本用来拉住它的颈后肌肉,也会因为疲劳使用,失去弹性,如同一根老化的皮筋。
生理弯曲脱离开了正常范畴,被过度拉伸或压缩,甚至还会导致颈椎生理弧度丧失、形态变直,引发颈肩僵硬疼痛等问题。
有研究表明,头前伸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颈部疼痛程度存在显著关系。FHD患者的颈椎第3~6节段还更容易发生骨质增生和椎管狭窄。
即便没发展到那一步,光是我们脖子处分布的众多神经,一不小心在头前伸的姿势被压迫到,出现头晕、头痛等毛病,也够我们喝一壶。是的,很多你以为的头部问题,很可能都是颈椎病。
研究发现,颈源性头晕可能和探颈姿势点有关。
怎么办?
班不能不上、脖子也不能不要。来,如果你或你身边的朋友,就是这样的“虾系”男女,分享以下几个小方法,让你的体态再次挺拔。
一个效率最高的tips就是:调整好你的工位设备。
调整桌椅高度:把桌子调整到脖子最舒服的高度,椅子可以让双脚平放地面,再把电脑调到视线持平,最后确定自己打字时手臂在桌面上能得到足够的支撑。
巧用腰靠:有研究显示,坐着时使用腰垫,可以明显减小颈部屈曲角度,降低无脊柱症状患者的FHP。
换一个大的电脑屏幕:对比早年的台式电脑,使用触摸屏更容易出现颈部疲劳,因为小屏幕设备更容易导致低头弯腰。
速换一波不合适的工位设备吧,人和虾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其次,再配合一些训练,帮助疲劳的颈部肌肉找回发力状态,也让紧张的肌群得到放松。
3个动作改变虾姿:
第一招:挤个双下巴。用手按住下巴,稍微用力将头往后推。非常简单,用力挤出双下巴的感觉,慢慢地你可以不借助手,感受脖子后侧肌肉发力,用脖子带动下巴,用力向后顶。每次坚持3~5个深呼吸就可以。
第二招:抬胸望天。这个动作非常方便,不需要靠墙就能完成。双手交叉,放在背后,慢慢向下拽动身体;同时胸部向上挺,脸慢慢朝天花板扬起;每天没事拉伸几次,每组保持静止拉伸状态3~5个深呼吸。注意不要张嘴。
第三招:想象你有个鸡脖子,而你,正准备打鸣!怎么样,是不是顿时感觉脖子有点归位了?实在不行,平时用下巴多写写“米”字也行,缓慢用头颈画圈圈,也能有效帮助放松脖子。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永恒的真谛。让我们做彼此的坐姿委员,禁止“虾搞”,从我做起,从改变虾系坐姿做起。
参考文献
[1] Seong-Yeol kim, Sung-Ja koo. Effect of duration of smartphone use on muscle fatigue and pain caused by forward head posture in adults[J]. Phys Ther Sci, 2016, 28(6): 1669-1672
[2] Mahmoud, N. F., Hassan, K. A., Abdelmajeed, S. F., Moustafa, I. M., & Silva, A.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ward Head Posture and Ne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12(4), 562-577.
[3] Vakili, L., Halabchi, F., Mansournia, M. A., Khami, M. R., Irandoost, S., & Alizadeh, Z. (2016). Prevalence of Common Postural Disorders Among Academic Dental Staff. Asi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7(2), e29631.
[4] Hansraj KK. Assessment of stresses in the cervical spine caused by posture and position of the head. Surg Technol Int. 2014, Nov;25:277-9.
[5] Janda, V. Cervicocervical transits[J].Rehabil Fyz Lek, 2002,9(1):3-4.
[6] Sung, Y.-H. (2022). Suboccipital Muscles, Forward Head Posture, and Cervicogenic Dizziness. Medicina (Kaunas), 58(12), 1791.
[7] Nitayarak, H., & Charntaraviroj, P. (2021). Effects of scapul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on posture and muscle imbalances in women with upper crossed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34(6), 1031-1040.
[8] Kim, S.-Y., & Koo, S.-J. (2016). Effect of duration of smartphone use on muscle fatigue and pain caused by forward head posture in adults.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8(6), 1669–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