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大,何以“谋海济国”?
百年海大,何以“谋海济国”?
10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步入百年名校的行列。这既是记录一所大学成长的“年轮”,也是一座城市变迁的刻度,亦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学保护海洋的缩影。
像生来就坐拥大海,沿海城市天然地渴望拥有一所“海洋大学”。一段时间以来,组建或转设“海洋大学”出现在多个沿海省市的规划中,“海大”成为大家着迷的一抹“蓝色”。事实上,中国以“海洋”命名的本科院校以个位数计,其中“国字号”有且仅有一所——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校庆花坛
翻开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自北向南,以海洋命名的本科院校分布在辽宁、山东、上海、浙江、广东、海南等沿海省市。而这些以“海洋”命名的高校,与驻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息息相关。
树起一座“海洋”的灯塔。
在一众“海洋大学”中,中国海洋大学是“老大哥”似的存在。从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到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再到中国海洋大学,每次更名背后,这所学校与大海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1930年,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不久就富有远见地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这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植入了海洋基因,学校由此成为国内第一所有系统涉海计划的大学,创设的海边生物学成为今天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的源头。
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至济南,而水产、海洋、地质等教学部门留在了青岛。195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拥有“海洋”头衔的高校,是我国第一所涉海高等学府。
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
在探索大海中“乘风破浪”。
诞生于黄海之滨,海大的基因注定她是探索海洋的先行者、领路人。这里是莘莘学子探索蓝色星球奥秘的起点。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增设水产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四年制本科水产专业学科,随后又成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1948年,水产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开中国培养高等水产人才之先河……
这里涌现了一代代毕生寻求海洋真理的大家学者。文圣常院士开创性地提出了“普遍风浪谱”理论,他制定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技术标准被纳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结束了我国建港“无章可循”、长期依赖外国的历史;冯士筰院士构建的近海环流及物质输运理论,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相关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张正斌教授开拓了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学科,被誉为我国海洋物理化学的奠基人……
这里推动着中国海洋事业阔步向前。20世纪50年代建院之初,海大人作为主力参加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参与制定了海洋调查规范,摸清了我国近海资源家底;海大人引领和推动了藻、虾、贝、鱼、海珍品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为拓展深远海立体养殖新领域、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起步,海大人挺膺担当,为我国成为南北极科考大国冲在前方……
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大学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她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中国海洋大学的成长足迹中刻有深深的青岛烙印,也为城市前行之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众木成林,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追溯和梳理海大的前世今生,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大书。建校百年来,正是因着她的存在,各路科学巨匠、文化大师纷至沓来,使青岛成为风云际会之地。遥想当年,闻一多叼着烟斗,漫步在鱼山校区起伏的林荫小道;老舍在绿草如茵的庭院,倾听着大海的呼吸;梁实秋身着飘逸的长袍,行走在通往国立山东大学的小径之上……彼时的海大,成为大师们相聚青岛的缘起,他们在青岛讲学、创作、研究,为城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积淀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蕴。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劈波斩浪,拓展出广阔的深蓝。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如果说青岛一直抱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蓝色雄心,那么海大,就是“梦开始的地方”。曾呈奎、赫崇本、文圣常、管华诗、吴立新……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一大批海洋科学家在青岛工作、生活。海大博士近半数留青工作,与这座城市发生了许多共融共生的故事。崂山实验室、“东方红3”科考船、中国“蓝色药库”……同样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在青岛落地建设,越来越多的海洋新兴产业在此崛起。正是基于青岛在海洋领域科研实力、人才储备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塑造出了城市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
海纳百川,塑造了城市的气质。
世纪海大,留给她所在的这座城市最多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也有人说,是培育了数以千计的海洋人才。如果你问“海大人”,他们也许会说,是永远闪亮的“海大精神”。为国,是学校诞生时的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为学,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为人,是“浩海求索,立言济世”。为国为民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胸襟、勇攀高峰的气魄、志存高远的抱负……百年来,海大精神与城市品格相辅相成。
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一座红色建筑吸引着过往行人的视线,那是海大去年增添的一处新景观——百年校庆倒计时牌,上面镌刻着八个字:“世纪海大 谋海济国”。这是海大百年校庆的主题,亦是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宣示。
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斑马鱼实验室
把论文写在大海大洋上。
海洋是一个远未完全开发的“聚宝盆”,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要全力奔赴“那片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一批批重大科学计划和国之重器从海大孕育并挺进“深蓝”。在一些关键领域,如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海洋功能制品及药物研发等,海大从过去的全球“跟跑者”成为“并跑者”;而在海洋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水产种业与深远海养殖技术、海洋空间安全与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海大已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中国海洋大学应届毕业生们合影留念
把人才送往祖国各地。
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的发射场,在“蛟龙”号探海、南北极科考的浩瀚海域,在探究“透明海洋”、建设“蓝色粮仓”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到处都有海大人的身影。10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祖国培养输送了36万多名栋梁之材,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我国海洋、水产行业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开展“两洋一海”透明海洋计划
托起关于海洋的“一万种想象”。
有人说,面向深邃海洋,你尽可以展开“一万种想象”。“国家首个”“世界首套”……海大,正在努力把想象变为现实。牵头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套万米全海深海综合观测潜标等系列先进潜标……海大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主力军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相贯通。
“涌动大海气魄、锤炼大海栋梁,响应世纪的召唤、追求辉煌的翱翔”……听,远方传来的校歌声如同岁月的旁白。站在新起点的海大的号角,不仅是一所大学对往昔的回望,更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追求、与城市同行的瞩望和谋海济国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