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道家实修之法,什么是“天光、回光”?
《太乙金华宗旨》道家实修之法,什么是“天光、回光”?
《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的重要经典,由吕洞宾祖师所著,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的"天光"和"回光"概念,不仅是道家修炼的核心,也与禅宗的直心见性、儒家的率性之道有着深刻的联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深奥的哲学概念。
《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的实修功法,由吕祖所写。虽说是道家的,但其实里面融合了另外的儒释两家,可见吕祖确实也受到另外两家的影响,从而融合三家。
在禅门有一则公案,叫“吕祖遇黄龙禅师”。纯阳真人吕洞宾,原先修道,炼成了阳神,然后认为自己已经证得大道,能够不生不灭。
当他遇到黄龙禅师时,黄龙禅师见他根性大利,但走偏了,所以便相机开示吕祖:“纵饶百万劫,依旧落空亡。”
这一则公案在禅门很有名,但具体的内容容易被平台限制不通过,所以不展开细讲,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去网上查找。
可见吕祖也是受到了禅门的影响,然后才融汇贯通三家智慧,从而证得大道。
他所写的《太乙金华宗旨》,里面有具体的实修方法,其中确实暗合了禅门的很多修持之法,可以入手实修。
吕祖本人是儒释道三家共通的圣人,他不仅仅是道家的祖师,也是儒家的圣者,因为他之前是儒生,他的福德是以儒生的面貌培养的,但是他的定功是在道家里练成的。
但他最后的破参开悟,是从佛家参破的,所以他是三教共祖的圣人。学习吕祖的教法,不管你是儒释道哪一派都是可以的,没有障碍。
接着我们来讲《太乙金华宗旨》第一章,这一章名为“天心”。
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这里吕祖说:自然,就是道,也就是我们在《道德经》里讲的“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其实并非讲的大自然,在老子那个时代没有大自然这个名词,所以自然是自然而然之意,也就是儒家讲的“率性之谓道”,率性而为,从心所欲,自然而然。
其实也就是佛家所谓“直心”,故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说来说去,不过就是自然无为之意,其实也就是依照本心自性自然而行,这一点我们在《道德经》里有详细讲过,并且后面也会讲到,所以这里不展开讲,只是简单提一下。
吕祖说“道无名相”,也就是大道无名无相,离一切相,什么都没有,一片虚无,没有形状、相貌。
所以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也就是大道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虽然如此,但确实有这么一个存在,所以强名曰道,给它取名叫作道,性,元神,所以才说“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因为道不可见,所以“性命不可见”,那么要见性的话,这里吕祖说:“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所以最终落在了“两目”上,也就是我们的眼睛,其实代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佛家说的“六根门头放光地动”。
我们修道大多是观一个所缘,比如观呼吸,或者观想一个景象、相貌等等,都在观一个东西,虽然观的是一个假的,但依然不离观,而观就是眼睛,但不是真的用眼睛去观,这些后面再细讲。
同时除了眼以外,耳闻声也可以修道,比如观音听海潮音悟道,念佛也需要耳闻声,但都是心里的声音,不是真的有个声音,所以我们是借助六根在修行,故曰“寄之两目”。
自性大道虽然不可见,但大道却不离我们的六根,他就在六根门前放光,这就是“寄之天光”。
你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动、意能分别诸法,这就是六根的作用,也就是佛家说的“见闻觉知”。
“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属于见闻。‘身’能触摸属于“觉”,‘意’分别诸法属于“知”。
而我们经常说,自性大道的本体不可见,但体用一源,所以我们要在自性的作用上去见性,而“见闻觉知”就是自性的作用。
只要你的觉知常在,是常知、常照、常觉的状态,就是常惺惺,了了分明,历历孤明,能知一切,那么自性就在发挥作用,就说明你见性了。
犹如镜子是空的,透明的,原本不可见。但它有能照的作用,只要有事物出现,便随感而应的去照见,这个时候就见到镜子了,就是见到无相的空性了。
但是要保证镜子没有灰尘遮蔽,始终都是能照的状态。犹如我们不能攀缘着相从而生出妄心,不然就遮蔽自性了,无法照见万物的真相,被无明笼罩了。
这里我们也不过多展开讲,在佛家经典里讲过很多次了,我们加快进度主要讲后面的实修方法。
但是还是要提一下这里说的“天光”,因为这涉及到后面讲的“回光”,这是吕祖所讲功夫的总称。吕祖说:“回光之功,全用逆法。”
“天光”这个东西并不玄乎,犹如镜子照物,镜子虽然能照万物,但需要有光,你眼睛能见一切色,但是离不开光。
但是这个光不是我们大众所说的光,因为我们回光是返观内照,是照自己心中的念头,看着自己的念头,不是有形之物,你要能内照到自己的心念,也离不开光。
也就是说,当你内照到心中的念头时,当你觉知到念头时,其实就已经是自性的“天光”了。
所以我们常说“海印放光”,就是大海能印现一切,跟镜子照物一样,不放光又怎么能照见呢?
包括“六根门前放光地动”也是一样,你见一切六尘缘影,其实就已经是“天光”在发挥作用了。
所以没有这个“天光”,你无法“回光”,不“回光”就无法返观内照,那么就会随波逐流,跟着妄念流浪生死了。
但是这个光也并不是在身内,也不在身外,同时它又既在身内,又在身外。
那为什么叫作《太乙金华宗旨》呢?到底什么是“太乙”?什么又是“金华”呢?后面的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再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