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稀缺,中大培养为何走在前列?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稀缺,中大培养为何走在前列?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1月17日,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多所高校和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才培养难题。作为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山大学的培养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现场
人才培养面临多重挑战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特点,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差别。这也造成目前该类人才培养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压力。
从数量上看,人才缺口巨大。虽然目前没有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具体缺口数据,但可以参考数字人才缺口数据。2023年3月17日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为2500万至3000万,且缺口仍在持续扩大。
从质量上看,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中国数字文化企业涵盖线上游戏、动漫、文学、影视、音乐、戏剧以及线下展演、节事与文旅等多个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指出,数智文旅产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链接能力、感性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这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不同。
华侨城文化集团专职董事凃国勇结合自身20余年一线文旅经验谈到,具有复合型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其成长关键因素是好玩和有趣。“人才本身具有好玩、有趣的性格,同时还能把事情做得好玩和有趣”。
此外,国内关于数字文化产业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尚未建立起来。这也成为本次交流活动议题之一,意在启动该项工作,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大注重培养学生跨界解决问题能力
作为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山大学将该专硕培养放入位于珠海校区的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具有强大的学科优势。在最新发布的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排名世界第三,稳居国内第一。经过十年的探索,学院积累有丰富的专业硕士教育办学经验,中山大学MTA(旅游管理硕士)全国排名一直稳居第一。此外,该学院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单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监测依托单位,也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UNWTO TedQual)认证机构。
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徐红罡介绍学院以问题导向为途径,培养学生跨界解决问题能力,并成立跨学科平台和团队不断实现“文旅+”。同时,将教学点放到业界,开拓乡村旅游教学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课程培养围绕数字文旅产品生成及内容创造,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在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设上,中山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的优势。除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等五所经管类学院支撑外,该校信息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学院等多个学科正在开展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提供超过四十门相关课程。
本次交流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科技教育司指导,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