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
河蟹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
河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本文详细介绍了三种常见病害:纤毛虫病、聚缩虫病和蟹奴病的病原体、病因、症状及流行情况,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这些信息对于提高河蟹养殖成功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纤毛虫病
病原体:主要是原生动物累枝虫、钟形虫及斜管虫等。虫体呈倒钟罩形或高脚杯形,前端形成盘状的口围盘,边缘有纤毛,并成串地集聚在一起寄生于蟹体上。
病因:河蟹放养密度过大,池水过肥,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残余饲料沉积池底,致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体表。
症状及流行情况:河蟹鳃部、头胸部、腹部及四对步足有大量纤毛虫附生。外观可见体表长满棕色或黄色绒毛。病蟹体表污物较多,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严重者在黎明前死亡。死蟹腹部具有较多粘液。此病各地均有发生,且很常见,危害蟹卵、幼蟹及成蟹。发病时间一般在5~9月份,尤以8月中、下旬为甚。
防治方法
- 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每次更换池水约1/3
- 用20~3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续3次,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
- 用30%甲醛全池泼洒呈5~10ppm
- 0.5~1ppm新洁尔灭与5~10ppm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
- 用0.2~0.3ppm孔雀石绿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 用0.3ppm硫酸锌全池泼洒
聚缩虫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聚缩虫。虫体有一个扩大的前端部,其上有发达纤毛,唇带右旋至胞口,身上纤毛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后端有柄,附着在蟹体上。
病因:池塘水质过肥,养殖密度过大,长期不换水,水质较差,使聚缩虫大量繁殖所致。
症状及流行情况:病蟹体表污物较多,行动迟缓,摄食能力减弱。镜检可见病蟹关节、步足、背唇及额部和鳃上布满聚缩虫。各地均有发生,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发病时间主要在5~7月份。
防治方法
- 放蟹种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 保持水质清新,尤其在河蟹蜕壳后应及时换水
- 用0.25~0.6ppm硫酸铜全池泼洒,但鱼蟹混养池忌用
- 用0.2~0.3ppm孔雀石绿沿池边水草等处泼洒
蟹奴病
病原体:由蟹奴寄生于蟹体腹部引起。虫体由石灰质坚壳包被躯体及全身,形成外套,具6对蔓状胸肢,腹部退化。
病因:池水含盐量1%以上,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症状及流行情况: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长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点状小白点晶体)寄生于附肢或胸板上。雄蟹的脐呈椭圆形,近似雌蟹,螯足小而少绒毛,雌雄难以区分。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严重者,蟹肉具恶臭味,不能食用。发病时间为6~9月份,尤以8月份为甚。
防治方法
- 将已感染的病蟹移到淡水中,抑制蟹奴扩散
- 对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更换池水,注入盐度小于1‰的新水
- 用漂白粉、敌百虫或甲醛等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
- 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黑鱼,抑制蟹奴幼体的数量
本文原文来自gzbn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