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段野史,才更像正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段野史,才更像正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6/16/37063_1147684519.shtml

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传统观点认为,西周的灭亡是由于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国力衰落。然而,通过深入分析《史记》、《清华简》、《竹书纪年》等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西周的灭亡实际上是西周末年各派势力政治斗争的综合结果,而褒姒只是这场权力斗争中的一个引子。


平王东迁,东周迁都洛邑,这位手染鲜血的少年天子终究是成为了这场掺杂了夺嫡、弑父、叛乱的权力斗争的胜利者。
自此,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正式开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历时275年的西周宣告灭亡。

对于西周灭亡,《诗经》中记载“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意思就是说声威赫赫的西周王朝,亡于妇人褒姒之手。

那么历史上褒姒一个弱女子真有如此本事灭了西周吗?

褒姒的身世在正史上比较诡异,又掺杂着浓厚的神话色彩,这也是她一直被称为妖姬的原因之一。

据《史记》记载,褒姒是由两条神龙的唾液所幻化的蜥蜴所生,因为诡异的身世,他被认为是妖孽,一出生就被遗弃,幸好他被一对卖桑弓箕箭袋的夫妇收养,随他们来到了褒国。

褒国,先秦时代方国之一,国君为有褒氏,姒姓,是大禹的儿子,有褒氏在汉中市以北,在汉中盆地西部,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有褒城镇)、留坝县。

后来,因为褒国人有罪,周幽王讨伐褒国,褒国不敌,就献上了褒姒给周幽王赎罪。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为了能让伯服继承王位,周幽王就废除了申后和原太子姬宜臼。

接着,《史记》就讲述了大家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等到真正敌人来袭,再点烽火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这个史料线索,似乎西周灭亡的元凶就是那个冰霜美人褒姒。

然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古今所有史料中也只有《史记》中有记载,其它的如《国语》、《竹书纪年》等史料中却没有任何记载。

俗话说,每一个亡国之君背后都有一个红颜祸水,这是历史的偏见,《史记》中褒姒妖女的形象仿佛就是为了西周灭亡背锅而存在。

因此,在《史记》中对于褒姒的塑造,多少有些男权时代女性背锅的政治因素。把一个朝代灭亡的责任推到一个女子身上,再给这个女子打上祸国殃民的标签。

根据传统史料的记载,褒姒在得到了周幽王的宠幸后生了儿子伯服,按照周朝的制度,宗室长子为“伯”,次子为“仲”,而伯服就是周幽王长子的意思,但是褒姒不是正宫王后,所以他应该算庶长子。

而申后作为王后,她所生的儿子姬宜臼虽然比伯服年幼,但却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作为嫡子的姬宜臼则是周王朝王位毋庸置疑的继承人。

这也是为什么周幽王要废掉申后,再立褒姒为后的原因,其实就是为让伯服接替王位获得法理上支持。

然而废嫡立庶作为一个严重违反传统的行为,在礼法高于一切的周朝,简直可以和大逆不道同罪,周幽王又为何执意这么做呢?


当时的申后来自于西申国,地理位置大概在关中以西,西申国长期镇守周朝的西北边疆,实力不容小觑。

周宣王当时能够中兴,也是依赖了申国的力量,之后申国通过与周王室的联姻,在周朝的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申国还与犬戎有联姻的关系。

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方国,对于周王朝既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助力,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力量。

申国,指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诸侯国,为申伯国。周宣王时增封,仍留于宗周以西的申国势力成为申侯之国。一说其地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因位于宗周以西,故别称为“西申”。后申侯之女成为周平王之母。

出于打压申后外戚势力,周幽王任用虢石父(西周末年虢国君主)分化当时的申侯之权,并且废嫡立庶。姬宜臼便与母亲申后暗中逃到申国,投奔申侯。

从《清华简》的记载来看,在周幽王废嫡立庶之后,姬宜臼在获得西申国的支持后,便开始与父亲周幽王分庭抗礼。

在这场内讧中,周幽王与伯服为名义上的正统一方,作为外戚的申侯与姬宜臼则为名义上的叛逆一方。

之后,为了以绝后患,周幽王决定发兵讨伐西申国,而西申国则先下手为强,联合鄫国(河南方城)、西夷犬戎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不久之后,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

自此,褒姒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中了。

虽然这场胜利以姬宜臼的胜利而告终,但他也背负了弑父、杀兄、篡权、夺位的骂名。

其实,如果这么分析的话,西周的灭亡与褒姒并没太大的关系,实际上是西周末年各派势力政治斗争的综合结果,褒姒顶多算个引子。

实际上在周幽王死后,这场政治风波却依旧没有停止。

《史记》记载,周平王在周幽王被杀的第二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也就是公元前770年。

但是在《清华简》和《竹书纪年》等史书中还记载了另一个不被人熟知的版本。

周幽王死后,申国、鲁国、许国等诸侯国拥立原嫡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王朝出现两王并立的局面。

余臣是周幽王的亲弟弟,本来他继承王位的资格不如他的侄子周平王,但周平王曾被周幽王废掉嫡子之位,根据宗法制度,他其实在被废掉嫡子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权利,再加上周平王有杀父的嫌疑,所以周携王坐上王位后,同样获得了很多诸侯的支持,而这一局面更是持续了21年。

直到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结束周王朝长达2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

虽然此时只剩下了周平王,然而他弑父篡位的行为依然被一些其它的诸侯所质疑,陆陆续续开始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

这时候天下出现了一个真空期,周朝连续九年都没有公认的天子。

九年后,公元前741年,晋国从少鄂迎接周平王到京师,又过了三年,公元前738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因此,这个版本的史料记载,从西周灭亡到周平王东迁洛邑实际用了大概33年。

而周平王为了得到其它大诸侯的拥护,不得不进行妥协,被迫与晋国为首的其它诸侯进行利益交换,即东迁洛邑,陷入了诸侯的包围之中,并同意他们可以扩张自己的领地,诸侯们这才拥护姬宜臼为周平王,最终周平王的朝廷以及君权才得以稳固,这场关于权力的政治风波算是落下帷幕。


而平王东迁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是周王室大片领土开始丢失和权威开始衰落,秦、晋等诸侯开始崛起,形成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

一个礼崩乐坏的东周(春秋)自此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