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国佛教森林派创始人阿姜曼尊者的一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国佛教森林派创始人阿姜曼尊者的一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incensebless.com/blog/SZx6on0xRdjY3fH0?srsltid=AfmBOortOundh_iXznE47lo3P1Fw9XpL8absjAS63WeokRK-T-Dm8qeD

阿姜曼尊者是泰国佛教森林派的创始人,以其严格的戒律和深入的禅修实践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泰国佛教。他的一生都在泰国、缅甸和老挝之间流浪,专注于森林冥想,强调禅修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的内观和专注,寻求解脱之道。

提到禅修,大家都會想到泰國佛教森林派,提到森林派,大家都會想起「阿姜曼尊者」。在泰國佛教歷史上,阿姜曼尊者被譽為森林派修行體系的奠基人,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佛教僧侶。阿姜曼尊者,1870年生於泰國,他的一生都在泰國,緬甸和老撾之間流浪,專注於森林冥想。 阿姜曼尊者強調禪修的重要性,通過深入的內觀和專注,尋求解脫之道。阿姜曼的禪修之道,以其簡約而嚴謹的風格,吸引了無數追隨者,並為泰國佛教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森林派的嚴格戒律與禪修實踐: 在森林派修行體系中,戒律和禪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修行者必須遵守嚴格的戒律,包括禁欲、清淨、忍耐等。通過禪修實踐,修行者可以培養內心的平靜與專注,從而超越世俗的煩惱,達到解脫的境界。這種結合戒律與禪修的修行方式,是森林派修行體系的核心所在。

森林派的禪修傳統,傳承了古老的佛教禪修法門,強調的是簡朴生活、深入禪定和對內心的觀察。修行者通常選擇在偏遠的森林中修行,遠離塵世的喧囂,專心修行。他們以清淨的心境和超凡脫俗的修為,成為了泰國佛教修行的典范。

按照南傳佛教國家的習俗,男子成人之前都要剃度為沙彌。尊者在十五歲剃度為沙彌後的兩年中,被清靜的生活深深吸引,他下定了日後出家的決心。在二十二歲時,他辭別了雙親,在烏伯拉加城的利亞布寺出家,法名布利達陀(意為慧所庇護)。在成為比丘之後,他前往追隨當地一位傑出的森林比丘阿姜掃(Ajahn Sao)長老修習毗婆舍那(內觀)。成為阿姜掃的弟子後,他了解到嚴持戒律對於心靈進步的重要性,積極投入修行。

他以內心誦念「佛陀」(Buddho)來覺知每一個當下,日以繼夜,修習頭陀行:穿破碎廢布所縫成的袈裟,拒絕接受現成袈裟的供養;除了斷食的日子,外出托缽乞食;只接受放進缽裡的食物;日食一餐;穿的僅有三件衣服:上衣、內衣和外衣;居住在林間樹下、河谷之間、岩洞中或斷崖下。

在沙裡卡洞的修行是尊者一次關鍵的修行。當時尊者胃痛復發,甚至便血,完全無法消化食物。村民為他准備的草藥也全然無效,身體和意志力都越來越虛弱。他果斷地決定停止服用傳統藥物,放下對身體的執著。他告訴自己:「如果我被這階段的一些痛苦所挫敗,當四大分離,痛苦粉碎我的防線時,我還有什麼希望?」生命的執著被舍棄了,在這個山洞裡,他趨入了阿那含果。

離開沙裡卡山洞後,尊者幾度游行於泰國的東北與曼谷之間,指導其他比丘與沙彌修行。為了度化自己的母親,尊者在母親身邊教化了六年,一直推遲自己閉關的時間。最後,他把母親安頓在烏伯拉加泰尼城,然後南下前往泰國中部,准備進行最後的閉關。

尊者肩上背著附有袋子的缽、頭陀傘和袈裟。濾水袋、針、線等比丘必備物品都放在缽內,水壺提在手上。途中,在食物和飲水充足的地方,他會打開頭陀傘在那裡過夜。白天碰到路邊的一些茂密樹林,會稍作停息。到了下午,熱度稍減,他又繼續前行。他從一個隱僻的地方,走到另一個隱僻的地方。有時會在森林中迷路,有時走了一整天也看不到任何村落,甚至有時接連幾天都沒有任何食物和水,並且幾乎不睡覺。

最後,在清邁的曠野,他找到了一個隱居的處所。尊者一個人,在這個孤獨的地方,與生死煩惱面對面地戰斗,直到煩惱熄滅。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階段,結果不是死亡就是證果。阿迦曼尊者嚴格地遵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表生活,不間斷地精進,日以繼夜。由於大念住和大智慧無窮盡地持續著,一天晚上,在山邊一棵茂密的樹下,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尊者證得了四果。

解脫之後,他決定把佛法帶給那些願意熱誠而恭敬地聽受的人們。然而他在清邁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深山曠野裡,所以並沒有很多頭陀行比丘能夠得到他的教化。雖然如此,他在清邁的教導是最深奧的,也是不屈撓的和不允許任何放逸的。

尊者七十歲時,仍然喜歡在曠野裡游行,過獨居的生活,並保持著規律的作息:

——經行禪思之後接著靜坐禪思。
——外出托缽和用飯。
——經行禪思直到中午。
——如果有需要,小睡一下。
——靜坐和經行禪思直到下午四點。
——打掃住處區域,然後洗個澡。
——經行禪思幾個小時。
——誦念幾個小時。
——靜坐禪思幾個小時。
——睡覺,通常最多四個小時。

在特殊情況下,他還會整夜持續禪修而不睡覺。

經常有其他比丘率領成群的在家善信在齋日來看望他,請他開示。開示的時間過後,如果他稍有空閒,還會對於禪修有問題的人作個別解答。一次,有一位居士問道:「您早已解脫,為什麼仍然每天禪思呢?」尊者笑著說:「我會保持精進直到死亡,不會從精進中退縮回來,否則就不是如來的弟子。」

尊者對頭陀行比丘弟子的教導,通常都是直面恐懼和死亡。比如如果有比丘害怕老虎,尊者就會把他安排到修行區域的邊界上,距離其他比丘最遠。依照尊者所說,直接面對恐懼,比逃避它更為有利,後者乃是終身的自我奴役。同時,尊者勸勉他的弟子們遵循頭陀行儀軌:外出托缽,斷食時除外;拒絕後來送到的食物;日食一餐;一缽進食;穿碎布衣;住在曠野裡;住在樹蔭下;住在墳冢間。最後這項頭陀行是佛陀所曾囑咐的一個去除驕傲和我慢的方法,也是及早准備面對死亡,以免悔之已晚的方法。尊者的弟子們,勇敢地面對他們與生俱來的恐懼,奮勇地奉行這項頭陀行。

尊者的一生是修行的一生,也是弘法利生的一生,即便在最後的時刻,仍然堅持以無常的法義教化著弟子們。

公元1949年的三月份,在諾格菲村,尊者七十九歲之身開始示疾。他知道這是他最後的疾病,於是向他的弟子們宣布這個事實,並告訴他們沒有方法可以治療。

他說:「倒計時已經開始了。這是無常變遷的法則,無常正顯現在我的身上。這個身體很快就要四大分離了。無常、變遷、無我的法則是持續地運作於每個人和動物身上的。這是不可轉變的真理。」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段,他依然遵行著頭陀行,外出托缽,吃缽裡面的食物,日中一食。

出於對眾生的慈悲,他選擇自己去世的地點:「我的時間有限了,」他說,「我不希望死在這裡,如果我死在這裡,許許多多的人們會來。許多的動物必定要死,因為這附近沒有市場。」

最後,在蘇達瓦寺的一個小房子裡,尊者以吉祥右臥,安詳示寂。曾受尊者教化影響的僧俗大眾,從四面八方湧向尊者圓寂的地方,參加尊者的荼毗法會。法會持續數日,一直秩序井然,和諧寧靜。荼毗後,尊者的骨灰被分給各地的比丘請回去供奉。四年後,開始有信眾發現,骨灰全部變成了舍利子。即使現在仍有類似的報告。

尊者一生從出家到圓寂,一直秉持著佛陀的教誨,堅定地奉行頭陀行。他適時且成功地為許多人解釋與證明禪定的利益,並成為僧團行為的典范。即使圓寂以後,依然以慈悲力攝受著四眾弟子。受他感化的人,都堅定地被鼓舞著去追隨他的腳步。他無限慈悲的力量,引導著人們邁向快樂和安穩。

尊者雖然地處偏遠的泰國村莊,但卻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受敬重的心靈導師。幾乎所有二十世紀泰國最有成就與最受尊敬的禪師,不是直接師承於他,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響,阿姜查尊者就是其中一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