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品种的相关概念
茶树品种的相关概念
茶树品种的分类体系复杂多样,既有植物学上的严谨分类,也有商品化和品饮角度的实用分类。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茶树在不同维度下的分类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茶树品种的多样性。
茶树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定位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根据国际命名法和茶树性状的研究,确定以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茶树的学名。世界上所有茶树都属于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这一个基本种。之下分为两个亚种,即中国亚种和阿萨姆亚种。但实际上阿萨姆种就是普洱种,经过研究抗争,其中文名也被改成了“普洱茶种”。中国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等,普洱茶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等。根据形态特征,中国亚种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武夷变种和大叶变种。武夷变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东南部和日本等;大叶变种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一带。上述分类有交叉,显得比较混乱,因为植物学家各有认知,还在争论。
但从商品化和品饮的角度,我们很少使用植物学分类,一般是市场化运作过程里,对茶树生长形态角度来做的分类。第一级分类系统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主干明显;灌木型茶树植株相对矮小,无明显主干;小乔木型茶树介于两者之间。但要注意,矮化的乔木型茶树虽然植株不高,它仍然是乔木型茶树。第二级分类系统实际上称为"类",但市场上也习惯称为“种”。分类性状为叶片大小,主要以成熟叶片长度并兼顾其宽度而定,那么这几年我们认为主要应依据茶树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的叶张面积而定。可以分为特大叶类(种)、大叶类(种)、中叶类(种)和小叶类(种)。特大叶类茶树,叶张面积≥60平方厘米;叶张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称大叶种茶树;叶张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称中叶种茶树;叶张面积≤20平方厘米的,称小叶种茶树。第三级分类系统才称为"种"。这里所谓的"种",乃是指品种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种,此处系借用习惯上的称谓。分类性状为发芽时期,主要以头轮营养芽,即越冬营养芽开采期(即一芽三叶开展盛期)所需的活动积温而定。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早生种、中生种和晚生种。
我们还常听到的一个概念是“群体种”。这个概念是从茶树繁殖的角度来分类的。群体种茶树就是非经人工干预在自然条件下经由种子繁殖群生群育的品种。这里的“非经人工干预”指不是在实验室里或者主动杂交选育,但不包括一代一代茶农根据茶树性状保留选育的情况。那么相对“群体种”的就是“无性系品种”。无性系品种是从“群体种”单个基因中提取出来的,采用扦插或压条方式繁育、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品种。其特点是产量大且茶叶特征高度一致,优良特点鲜明,商品化程度高,比如龙井43和福鼎大白。
本文内容摘自李韬《茶人的基本认知与实践》